摘要 | 第8-12页 |
ABSTRACT | 第12-16页 |
符号说明 | 第17-18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8-55页 |
综述一 应激、炎症与抑郁症 | 第18-28页 |
1 应激 | 第18-19页 |
2 应激、炎症与抑郁症 | 第19-20页 |
2.1 两个问题 | 第19页 |
2.2 来自进化的观点 | 第19-20页 |
3 应激向炎症的转化 | 第20-22页 |
3.1 经外周免疫细胞的应激感传 | 第20-21页 |
3.2 经中枢神经系统固有免疫细胞的应激感传 | 第21-22页 |
4 展望 | 第22-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28页 |
综述二 中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 | 第28-38页 |
1 "郁"之释义 | 第28-29页 |
2 抑郁症与郁证 | 第29-30页 |
3 抑郁症与其它相关中医病证 | 第30-34页 |
3.1 百合病 | 第30页 |
3.2 癫病 | 第30-31页 |
3.3 脏躁 | 第31页 |
3.4 梅核气 | 第31-32页 |
3.5 脱营、失精 | 第32页 |
3.6 卑惵 | 第32-33页 |
3.7 解(?) | 第33-34页 |
4 展望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8页 |
综述三 针刺抗抑郁机制研究进展 | 第38-47页 |
1 实验研究 | 第38-41页 |
1.1 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 第38-39页 |
1.2 对神经递质及其受体的影响 | 第39-40页 |
1.3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40页 |
1.4 对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 第40页 |
1.5 对海马、额叶神经细胞的影响 | 第40-41页 |
2 临床研究 | 第41-42页 |
3 展望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综述四 转录组学与复杂疾病、中医复杂干预的研究 | 第47-55页 |
1 转录组学与转录组学研究方法 | 第47-49页 |
1.1 转录组与转录组学 | 第47-48页 |
1.2 转录组学研究方法 | 第48-49页 |
2 转录组学与复杂疾病的研究 | 第49-50页 |
3 转录组学与中医复杂干预的研究 | 第50页 |
4 展望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前言 | 第55-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8页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58-331页 |
实验一 针刺干预对慢性束缚应激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 第58-77页 |
1 实验材料 | 第58-59页 |
1.1 动物与分组 | 第58页 |
1.2 主要药品与试剂 | 第58页 |
1.3 主要仪器与装置 | 第58-59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9-60页 |
2.1 抑郁症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59页 |
2.2 干预方法 | 第59页 |
2.3 行为学观察 | 第59-60页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60页 |
3 实验结果 | 第60-67页 |
3.1 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体质量的变化 | 第60-62页 |
3.2 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水平穿越格数和垂直竖立次数的变化 | 第62-65页 |
3.3 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糖水消耗量的变化 | 第65-67页 |
4 讨论 | 第67-70页 |
4.1 抑郁症动物模型的选择 | 第67-68页 |
4.2 针刺干预方法的选择 | 第68页 |
4.3 针刺穴位的选择 | 第68-69页 |
4.4 对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 第69-70页 |
5 小结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实验二 基于RNA-seq技术对针刺干预CRS大鼠海马、额叶、垂体全转录组测序数据的质量评估和全基因组定位分析 | 第77-108页 |
1 实验材料 | 第77-78页 |
1.1 动物与分组 | 第77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77-78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78页 |
1.4 主要数据分析软件 | 第78页 |
2 实验方法 | 第78-86页 |
2.1 抑郁症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78页 |
2.2 干预方法 | 第78页 |
2.3 样本采集 | 第78页 |
2.4 总RNA的提取 | 第78-79页 |
2.5 cDNA文库构建 | 第79-83页 |
2.6 上机测序(NextSeq 500 Kits) | 第83-84页 |
2.7 各样本RNA-seq测序原始数据的质量评估 | 第84页 |
2.8 各样本RNA-seq测序原始数据的全基因组定位分析 | 第84-86页 |
3 实验结果 | 第86-103页 |
3.1 建库与测序信息 | 第86-87页 |
3.2 各样本RNA-seq测序原始数据的质量评估结果 | 第87-95页 |
3.3 各样本RNA-seq测序原始数据的全基因组定位分析结果 | 第95-103页 |
4 讨论 | 第103-106页 |
4.1 建库与测序信息 | 第103-104页 |
4.2 各样本RNA-seq测序原始数据的质量评估 | 第104-105页 |
4.3 各样本RNA-seq测序原始数据的全基因组定位分析 | 第105-106页 |
5 小结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08页 |
实验三 针刺干预CRS大鼠海马、额叶、垂体全转录组测序数据的DEG分析 | 第108-224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08-111页 |
1.1 实验数据 | 第108页 |
1.2 主要数据分析软件 | 第108-109页 |
1.3 实验方法 | 第109-111页 |
2 实验结果 | 第111-164页 |
2.1 不同组别相同组织各对样本间显著差异表达基因统计 | 第111-155页 |
2.2 各对样本间显著差异表达基因重叠分析 | 第155-164页 |
3 讨论 | 第164-189页 |
3.1 各对样本全转录组测序数据DEG分析 | 第164-165页 |
3.2 各对样本间显著差异表达基因重叠分析 | 第165-189页 |
4 小结 | 第189-190页 |
参考文献 | 第190-224页 |
实验四 针刺干预CRS大鼠海马、额叶、垂体显著差异表达基因的GO分析 | 第224-263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24-226页 |
1.1 实验数据 | 第224页 |
1.2 主要数据分析软件 | 第224-225页 |
1.3 实验方法 | 第225-226页 |
2 实验结果 | 第226-255页 |
2.1 不同组别相同组织各对样本间显著差异表达基因的显著性富集GO term统计 | 第226-245页 |
2.2 各对样本间显著差异表达基因的显著性富集GO term重叠分析 | 第245-255页 |
3 讨论 | 第255-262页 |
3.1 不同组别相同组织各对样本间显著差异表达基因的GO term富集分析 | 第255-256页 |
3.2 各对样本间显著差异表达基因的显著性富集GO term重叠分析 | 第256-262页 |
4 小结 | 第262-263页 |
实验五 针刺干预CRS大鼠海马、额叶、垂体显著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分析 | 第263-331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63-265页 |
1.1 实验数据 | 第263页 |
1.2 主要数据分析软件 | 第263-264页 |
1.3 实验方法 | 第264-265页 |
2 实验结果 | 第265-322页 |
2.1 不同组别相同组织各对样本间显著差异表达基因的显著性富集KEGG pathway统计 | 第265-312页 |
2.2 各对样本间显著差异表达基因的显著性富集KEGG pathway重叠分析 | 第312-322页 |
3 讨论 | 第322-329页 |
3.1 各对样本间显著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 pathway富集分析 | 第322-323页 |
3.2 各对样本间显著差异表达基因的显著性富集KEGG pathway重叠分析 | 第323-329页 |
4 小结 | 第329-331页 |
结语 | 第331-334页 |
致谢 | 第334-335页 |
个人简历 | 第335-3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