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符号说明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引言) | 第12-23页 |
1.1 液晶的种类与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 发光液晶材料 | 第15-16页 |
1.3 荧光液晶材料的刺激响应 | 第16-18页 |
1.4 荧光液晶材料的自组装过程 | 第18-19页 |
1.5 荧光液晶材料的发光各向异性 | 第19-20页 |
1.5.1 膜荧光各向异性 | 第19页 |
1.5.2 液晶掺杂发光各向异性 | 第19-20页 |
1.6 显示器件材料应用领域 | 第20-22页 |
1.6.1 有机发光二极管材料 | 第20-21页 |
1.6.2 有机场效应管材料 | 第21-22页 |
1.7 论文设计思路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席夫碱类α-氰基二苯乙烯衍生物的合成、表征与性质 | 第23-72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3-46页 |
2.2.1 试剂和药品 | 第23-24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4页 |
2.2.3 目标分子结构式 | 第24-25页 |
2.2.4 A系列中间体合成与表征 | 第25-28页 |
2.2.5 Q系列中间体合成与表征 | 第28-31页 |
2.2.6 S系列合成与表征 | 第31-45页 |
2.2.7 合成讨论 | 第45-46页 |
2.3 光物理性质研究 | 第46-58页 |
2.3.1 测试条件 | 第46-47页 |
2.3.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47-49页 |
2.3.3 荧光发射光谱 | 第49-55页 |
2.3.4 理论计算 | 第55-56页 |
2.3.5 聚集诱导荧光增强(AIEE) | 第56-58页 |
2.4 液晶性质研究 | 第58-66页 |
2.4.1 热重分析(TGA)测试 | 第58-61页 |
2.4.2 差示量热扫描(DSC)测试 | 第61-64页 |
2.4.3 偏光显微镜(POM)测试 | 第64-66页 |
2.5 发光各向异性研究 | 第66-70页 |
2.5.1 膜的荧光各向异性测试 | 第66-69页 |
2.5.2 液晶掺杂的荧光各向异性测试 | 第69-7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三章 α-氰基二苯乙烯有机硼化合物液晶的合成、表征与性质 | 第72-127页 |
3.1 引言 | 第7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72-89页 |
3.2.1 试剂和药品 | 第72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72-73页 |
3.2.3 目标分子结构 | 第73页 |
3.2.4 合成与表征 | 第73-89页 |
3.3 合成讨论 | 第89-90页 |
3.4 目标化合物的光物理性质 | 第90-102页 |
3.4.1 测试条件 | 第90页 |
3.4.2 紫外可见光谱的溶剂效应 | 第90-93页 |
3.4.3 荧光光谱的溶剂化效应 | 第93-99页 |
3.4.4 量子化学计算 | 第99-100页 |
3.4.5 固态的光物理性质 | 第100-102页 |
3.5 目标化合物的液晶性质 | 第102-110页 |
3.5.1 热重分析(TGA)测试 | 第102-105页 |
3.5.2 差示量热扫描(DSC)测试 | 第105-108页 |
3.5.3 偏光显微镜(POM)测试 | 第108-110页 |
3.6 目标化合物的发光各向异性研究 | 第110-126页 |
3.6.1 膜的荧光各向异性测试 | 第110-117页 |
3.6.1.1 膜样品的制备 | 第110页 |
3.6.1.2 膜样品的荧光各向异性 | 第110-116页 |
3.6.1.3 膜样品的自组装 | 第116页 |
3.6.1.4 膜荧光的热稳定性 | 第116-117页 |
3.6.2 液晶掺杂的荧光各向异性测试 | 第117-126页 |
3.6.2.1 液晶掺杂样品的制备 | 第117页 |
3.6.2.2 液晶盒样品的荧光各向异性 | 第117-122页 |
3.6.2.3 不同掺杂浓度对其线偏振度和对比度的影响 | 第122-123页 |
3.6.2.4 液晶盒样品的电场调控作用 | 第123-126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126-127页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第127-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7页 |
致谢 | 第137-138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