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1.1 糜子 | 第13-14页 |
1.1.1 糜子的起源与分类 | 第13页 |
1.1.2 糜子的分布 | 第13页 |
1.1.3 糜子的营养与功能 | 第13-14页 |
1.2 籽粒形成过程中物质含量变化 | 第14-15页 |
1.3 淀粉合成关键酶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3.1 ADPG-焦磷酸化酶活性 | 第15-16页 |
1.3.2 可溶性淀粉合成酶活性 | 第16页 |
1.3.3 颗粒结合型淀粉合成酶活性 | 第16页 |
1.3.4 淀粉分支酶 | 第16-17页 |
1.4 作物干物质转运和灌浆特性研究进展 | 第17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9-23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9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19页 |
2.3 取样 | 第19页 |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19-22页 |
2.4.1 营养物质测定 | 第19-20页 |
2.4.2 酶活性测定 | 第20-21页 |
2.4.3 干物质和籽粒积累特性测定 | 第21-22页 |
2.5 数据处理 | 第22-23页 |
第三章 糜子籽粒形成过程中营养物质积累变化 | 第23-32页 |
3.1 糜子籽粒形成过程中淀粉含量变化 | 第23-25页 |
3.1.1 总淀粉积累量和积累速率变化 | 第23-24页 |
3.1.2 直链淀粉积累量和积累速率变化 | 第24页 |
3.1.3 支链淀粉积累量和积累速率变化 | 第24-25页 |
3.2 糜子籽粒形成过程中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变化 | 第25-27页 |
3.2.1 粗蛋白含量变化 | 第25-26页 |
3.2.2 蛋白组分含量变化 | 第26-27页 |
3.3 糜子籽粒形成过程中氨基酸含量变化 | 第27-29页 |
3.4 糜子籽粒形成过程中脂肪含量变化 | 第29页 |
3.5 糜子籽粒形成过程中水分含量变化 | 第29-30页 |
3.6 讨论 | 第30-31页 |
3.7 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糜子籽粒形成过程中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变化 | 第32-37页 |
4.1 ADPG-焦磷酸化酶(AGPP)活性 | 第32-33页 |
4.2 水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活性 | 第33页 |
4.3 颗粒结合型淀粉合成酶(GBSS)活性 | 第33-34页 |
4.4 淀粉分支酶活性 | 第34-35页 |
4.5 淀粉相关酶活性与淀粉积累关系 | 第35页 |
4.6 讨论 | 第35-36页 |
4.7 小结 | 第36-37页 |
第五章 糜子籽粒形成过程中干物质转运及灌浆特性研究 | 第37-43页 |
5.1 顶三叶叶绿素含量变化 | 第37-39页 |
5.2 干物质转运变化 | 第39-40页 |
5.3 籽粒灌浆特性 | 第40-42页 |
5.3.1 粒重动态变化 | 第40-41页 |
5.3.2 灌浆特征参数 | 第41-42页 |
5.4 讨论 | 第42页 |
5.5 小结 | 第42-43页 |
第六章 糜子种子萌发过程中营养物质变化 | 第43-47页 |
6.1 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变化 | 第43-44页 |
6.1.1 粗蛋白含量变化 | 第43页 |
6.1.2 蛋白组分含量变化 | 第43-44页 |
6.2 淀粉含量及淀粉酶活性变化 | 第44-46页 |
6.2.1 淀粉含量变化 | 第44-45页 |
6.2.2 淀粉酶活性变化 | 第45-46页 |
6.3 脂肪含量变化 | 第46页 |
6.4 讨论 | 第46页 |
6.5 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47-49页 |
7.1 结论 | 第47-48页 |
7.2 展望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作者简介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