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文教区规划论文

基于海绵城市雨洪管理理念的大学园区规划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7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6页
        1.1.1 中国气候特点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水患问题第13-14页
        1.1.2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水问题第14页
        1.1.3 城市新建园区雨洪资源利用问题第14-15页
        1.1.4 海绵城市建设的兴起第15-16页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第16-22页
        1.2.1 国外相关研究第16-19页
        1.2.2 国内相关研究第19-21页
        1.2.3 研究现状总结第21-22页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22-23页
        1.3.1 研究目的第22页
        1.3.2 研究意义第22-23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第23-25页
        1.4.1 主要研究内容第23-24页
        1.4.2 论文研究的方法第24-25页
    1.5 论文创新点与技术路线第25-27页
        1.5.1 论文创新点第25-26页
        1.5.2 技术路线第26-27页
第二章 海绵城市概述第27-43页
    2.1 海绵城市的内涵第27-29页
        2.1.1 基本概念第27-28页
        2.1.2 哲学内涵第28-29页
    2.2 海绵城市雨洪管理理念第29-34页
        2.2.1 多尺度理念第29-30页
        2.2.2 适应性理念第30-31页
        2.2.3 微循环理念第31-32页
        2.2.4 全过程理念第32-34页
        2.2.5 资源化理念第34页
    2.3 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第34-38页
        2.3.1 促进雨水就地下渗第35页
        2.3.2 减少面源污染第35页
        2.3.3 减少地表径流,削减洪峰第35-36页
        2.3.4 城市微气候调节第36-37页
        2.3.5 城市生态廊道修复第37页
        2.3.6 多功能城市开放空间的提供第37-38页
    2.4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途径第38-39页
        2.4.1 宏观层面:区域生态系统保护第38页
        2.4.2 中观层面:城市硬质建设要素的海绵化第38-39页
        2.4.3 微观层面:建筑雨水利用与中水回用第39页
    2.5 相关案例研究第39-42页
        2.5.1 湖南农业大学雨水管理绿带第39-40页
        2.5.2 清华大学胜因院雨水公园第40-42页
    2.6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三章 大学园区海绵化建设相关分析第43-57页
    3.1 相关概念辨析第43-46页
        3.1.1 大学园区第43-45页
        3.1.2 海绵化建设第45页
        3.1.3 常规雨洪管理第45-46页
        3.1.4 海绵城市雨洪管理第46页
    3.2 大学园区常规雨洪管理的局限性第46-50页
        3.2.1 内涝积水风险增加第47页
        3.2.2 雨水资源严重浪费第47-48页
        3.2.3 污染控制能力有限第48-49页
        3.2.4 建设运行成本高昂第49-50页
    3.3 大学园区海绵城市雨洪管理的优越性第50-53页
        3.3.1 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第50页
        3.3.2 维持开发前后水文平衡第50-51页
        3.3.3 有效控制面源污染第51-52页
        3.3.4 丰富公共开放空间第52-53页
    3.4 大学园区海绵化建设的作用第53-56页
        3.4.1 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工程示范标准第53-54页
        3.4.2 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技术管理产出第54-55页
        3.4.3 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人才队伍保障第55页
        3.4.4 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产业发展载体第55-56页
        3.4.5 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绿色教育场所第56页
    3.5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四章 基于海绵城市雨洪管理理念的大学园区规划模式探析第57-81页
    4.1 规划原则第57-59页
        4.1.1 治水为先原则第57页
        4.1.2 集束式开发原则第57-58页
        4.1.3 技术与景观相融合原则第58-59页
        4.1.4 系统整合原则第59页
        4.1.5 绿色教育可见性原则第59页
    4.2 规划目标第59-62页
        4.2.1 生态性目标第59-60页
        4.2.2 经济性目标第60-61页
        4.2.3 社会性目标第61-62页
    4.3 主要程序与内容第62-80页
        4.3.1 现状建设条件分析与选址第64-66页
        4.3.2 功能定位与发展策略第66-67页
        4.3.3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第67-68页
        4.3.4 用地功能组织第68-69页
        4.3.5 道路交通系统第69-72页
        4.3.6 绿化景观系统第72-78页
        4.3.7 水资源优化设计第78-79页
        4.3.8 实施与保障体系第79-80页
    4.4 本章小结第80-81页
第五章 基于海绵城市雨洪管理理念的大学园区规划设计策略第81-117页
    5.1 基于雨洪管理目标的海绵格局构建第81-83页
        5.1.1 水敏感性分析第81-82页
        5.1.2 多级雨洪管理区划定第82-83页
        5.1.3 水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第83页
    5.2 年径流总量目标分解第83-90页
        5.2.1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基本概念第83页
        5.2.2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计算公式第83-85页
        5.2.3 年径流总量目标分解方法阐释——以广州大学园区为例第85-90页
    5.3 LID雨水管理设施的应用第90-100页
        5.3.1 源头雨水渗透滞蓄设施第90-95页
        5.3.2 中端雨水传输净化设施第95-97页
        5.3.3 末端雨水储存调蓄设施第97-100页
    5.4 基础设施海绵化设计第100-113页
        5.4.1 海绵化绿色建筑第100-102页
        5.4.2 海绵化绿地系统第102-105页
        5.4.3 海绵化道路系统第105-110页
        5.4.4 海绵化排水系统第110-113页
    5.5 完善水生态科普系统第113-115页
        5.5.1 建立标识解说系统,突出科普教育功能第114页
        5.5.2 开展绿色教育活动,宣传环境保护意识第114-115页
        5.5.3 加强公众参与力度,推广海绵城市理念第115页
    5.6 本章小结第115-117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17-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27页
附录第127-13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第131-133页
致谢第133页

论文共1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微桥法表征氧化石墨烯薄膜的力学性能
下一篇:软磁纳米颗粒/聚合物的合成方法及其吸波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