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3-23页 |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13-15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3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3-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2.1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5-18页 |
1.2.2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8-20页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20-21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3.2 创新之处 | 第21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中俄欧亚战略的理论基础 | 第23-34页 |
2.1 欧亚大陆地缘政治特点 | 第23-27页 |
2.1.1 欧亚大陆发展史及其地缘政治特点 | 第23-24页 |
2.1.2 欧亚大陆地缘战略重要性 | 第24-27页 |
2.2 中国命运共同体理念 | 第27-30页 |
2.2.1 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与特点 | 第28-29页 |
2.2.2 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外交理论的延续和创新 | 第29-30页 |
2.3 俄罗斯欧亚主义地缘政治理论 | 第30-34页 |
2.3.1 古典欧亚主义 | 第31-32页 |
2.3.2 古米廖夫欧亚主义 | 第32页 |
2.3.3 新欧亚主义 | 第32-34页 |
第三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比分析 | 第34-47页 |
3.1 两大战略的提出背景对比分析 | 第34-38页 |
3.1.1 丝绸之路经济带提出的背景 | 第35-36页 |
3.1.2 欧亚经济联盟提出的背景 | 第36-38页 |
3.2 两大战略的战略目标对比分析 | 第38-41页 |
3.2.1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目标 | 第38-39页 |
3.2.2 欧亚经济联盟的战略目标 | 第39-41页 |
3.3 两大战略的实施范围与路径对比分析 | 第41-47页 |
3.3.1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实施范围与路径 | 第41-44页 |
3.3.2 欧亚经济联盟的实施范围与路径 | 第44-47页 |
第四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动力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第47-59页 |
4.1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的动力 | 第47-49页 |
4.1.1 政治背景相似 | 第47-48页 |
4.1.2 优势互补 | 第48页 |
4.1.3 合作前景广阔 | 第48-49页 |
4.2 两大战略对接合作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 第49-53页 |
4.2.1 战略对接为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 第49-50页 |
4.2.2 战略对接为俄罗斯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 第50-51页 |
4.2.3 战略对接为中亚国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 第51-52页 |
4.2.4 战略对接为上合组织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 第52-53页 |
4.3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面临的挑战 | 第53-59页 |
4.3.1 中俄两国战略互信问题 | 第53-54页 |
4.3.2 欧亚经济联盟内部问题重重 | 第54-55页 |
4.3.3 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对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战略需求不同 | 第55-57页 |
4.3.4 两大战略对接合作在实际操作层面障碍重重 | 第57-59页 |
第五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路径分析 | 第59-66页 |
5.1 两大战略对接合作应遵循的原则 | 第59-60页 |
5.2 两大战略对接合作的方式 | 第60-63页 |
5.2.1 建立两大战略之间的战略对话机制 | 第60-61页 |
5.2.2 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组织的作用 | 第61-62页 |
5.2.3 构建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多元化对话交流平台 | 第62页 |
5.2.4 加强有关国家间的人文交流与合作 | 第62-63页 |
5.3 两大战略对接合作需注意的问题 | 第63-66页 |
5.3.1 注重实体项目落实 | 第63页 |
5.3.2 避免重复建设 | 第63-64页 |
5.3.3 防范地缘政治风险 | 第64页 |
5.3.4 加强各层次的互信与友好 | 第64-66页 |
结论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8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