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缩略词表 | 第6-10页 |
| 前言 | 第10-14页 |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第14-19页 |
| 1.1 现代医学对ROP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4-15页 |
| 1.1.1 早产、低出生体重 | 第14页 |
| 1.1.2 吸氧 | 第14-15页 |
| 1.1.3 呼吸暂停、肺炎、败血症、高碳酸血症 | 第15页 |
| 1.2 ROP的诊断标准 | 第15页 |
| 1.3 ROP的治疗与预防 | 第15-17页 |
| 1.3.1 冷冻治疗 | 第15-16页 |
| 1.3.2 激光光凝治疗 | 第16页 |
| 1.3.3 手术治疗-巩膜环扎术、玻璃体切割术 | 第16页 |
| 1.3.4 药物治疗 | 第16-17页 |
| 1.4 中医对ROP病名的认识 | 第17页 |
| 1.5 中医对ROP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7-18页 |
| 1.6 中医对ROP治疗的研究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19-32页 |
| 2.1 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 | 第19-22页 |
| 2.1.1 实验仪器 | 第19-20页 |
| 2.1.2 实验试剂及耗材 | 第20-21页 |
| 2.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21-22页 |
| 2.1.4 实验抗体 | 第22页 |
| 2.2 实验药物及动物分组 | 第22页 |
| 2.3 三七总皂苷给药剂量 | 第22-23页 |
| 2.4 OIR模型的制备及评价 | 第23页 |
| 2.5 不同日龄下各组小鼠体重变化 | 第23页 |
| 2.6 小鼠玻璃体腔注射法 | 第23-24页 |
| 2.7 荧光素血管灌注及视网膜铺片 | 第24-25页 |
| 2.8 视网膜组织取材 | 第25页 |
| 2.9 视网膜切片及HE染色 | 第25-26页 |
| 2.9.1 视网膜切片 | 第25-26页 |
| 2.9.2 HE染色 | 第26页 |
| 2.9.3 视网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计数 | 第26页 |
| 2.10 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视网膜VEGFA、HIF-1α基因的表达变化 | 第26-29页 |
| 2.10.1 组织RNA的提取 | 第26-27页 |
| 2.10.2 RNA逆转录获得CDNA | 第27页 |
| 2.10.3 RT-PCR | 第27-28页 |
| 2.10.4 数据分析 | 第28-29页 |
| 2.11 免疫印记方法检测视网膜VEGFA、HIF-1α、PKC蛋白的表达变化 | 第29-31页 |
| 2.11.1 组织蛋白的提取 | 第29页 |
| 2.11.2 蛋白组织的定量分析 | 第29页 |
| 2.11.3 免疫印迹方法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 | 第29-31页 |
| 2.12 统计分析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第32-46页 |
| 3.1 新生小鼠生长发育及体重变化 | 第32-33页 |
| 3.2 OIR模型制备及各处理组观察视网膜新生血管变化:FITC-dextran荧光素灌注 | 第33-35页 |
| 3.3 视网膜HE染色的形态学观察 | 第35-36页 |
| 3.4 组织切片定量观察突出视网膜内界膜细胞核数 | 第36-37页 |
| 3.5 各组视网膜VEGFA、HIF-1α mRNA表达的实验结果 | 第37-40页 |
| 3.6 各组视网膜HIF-1α、VEGFA、PKC蛋白表达结果 | 第40-42页 |
| 3.7 讨论 | 第42-44页 |
| 3.7.1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小鼠模型的建立 | 第42-43页 |
| 3.7.2 三七总皂苷抑制视网膜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小鼠模型新生血管的形成 | 第43-44页 |
| 3.7.3 HIF-1α、VEGFA、PKC在ROP发病中的作用 | 第44页 |
| 文章小结 | 第44-46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4-5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及参加的学术会议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