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先验知识的图像去雾算法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2页 |
1.2.1 基于图像增强的方法 | 第13-16页 |
1.2.2 基于图像复原的方法 | 第16-22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2-25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3.2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3-25页 |
第二章 雾天降质图像形成机制 | 第25-44页 |
2.1 雾霾的成因及特点 | 第25-26页 |
2.2 可见光的组成 | 第26-27页 |
2.3 光能量在介质中的衰减过程 | 第27-35页 |
2.3.1 大气颗粒物的光强吸收作用 | 第28-31页 |
2.3.2 大气颗粒物的光强散射作用 | 第31-35页 |
2.4 雾天降质图像的基本特性 | 第35-36页 |
2.4.1 雾天图像的空域特性 | 第35-36页 |
2.4.2 雾天图像的频域特性 | 第36页 |
2.5 大气散射模型 | 第36-41页 |
2.5.1 入射光衰减模型 | 第37-38页 |
2.5.2 大气光散射模型 | 第38-40页 |
2.5.3 雾天图像退化模型 | 第40-41页 |
2.6 基于暗通道的去雾算法 | 第41-42页 |
2.6.1 暗原色先验知识 | 第41页 |
2.6.2 通过暗原色先验去雾 | 第41-42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三章 去雾效果评价体系 | 第44-54页 |
3.1 人类视觉系统 | 第44-46页 |
3.1.1 HVS的结构 | 第44页 |
3.1.2 HVS的视觉特性 | 第44-46页 |
3.1.3 HVS的心理特性 | 第46页 |
3.2 图像质量主观评价 | 第46-47页 |
3.2.1 绝对评价 | 第47页 |
3.2.2 相对评价 | 第47页 |
3.3 图像质量客观评价 | 第47-53页 |
3.3.1 全参考 | 第48-50页 |
3.3.2 部分参考 | 第50页 |
3.3.3 无参考 | 第50-5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四章 基于入射光频率的图像去雾算法 | 第54-66页 |
4.1 引言 | 第54页 |
4.2 算法实现 | 第54-58页 |
4.2.1 原算法假设 | 第54-55页 |
4.2.2 改进方向 | 第55-56页 |
4.2.3 衰减系数 | 第56-57页 |
4.2.4 改进的图像复原方法 | 第57-58页 |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8-60页 |
4.3.1 量化指标 | 第59-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6页 |
第五章 基于光源点簇选择的大气光估计 | 第66-77页 |
5.1 引言 | 第66页 |
5.2 现有大气光估计方法 | 第66-70页 |
5.2.1 交互式获取法 | 第66-67页 |
5.2.2 自动获取法 | 第67-70页 |
5.3 基于光源点簇选择的大气光估计方法 | 第70-72页 |
5.4 算法性能评估 | 第72-76页 |
5.4.1 大气光位置 | 第72页 |
5.4.2 去雾结果 | 第72页 |
5.4.3 量化指标 | 第72-7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六章 基于蚁群算法的大气光确定算法 | 第77-86页 |
6.1 引言 | 第77页 |
6.2 现有大气光确定方法 | 第77-78页 |
6.3 基于蚁群算法的大气光估计方法 | 第78-80页 |
6.3.1 阈值划分 | 第79页 |
6.3.2 点簇聚类合并 | 第79-80页 |
6.4 算法性能评估 | 第80-85页 |
6.4.1 量化指标 | 第80-85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七章 基于高斯分布大气光图的去雾算法 | 第86-98页 |
7.1 引言 | 第86页 |
7.2 现有大气光确定方法 | 第86-89页 |
7.3 基于高斯分布的大气光估计算法 | 第89-92页 |
7.3.1 阈值划分 | 第89页 |
7.3.2 点簇聚类合并 | 第89-90页 |
7.3.3 点簇过滤 | 第90页 |
7.3.4 基准大气光 | 第90-91页 |
7.3.5 亮度校正 | 第91页 |
7.3.6 基于高斯分布的大气光图 | 第91-92页 |
7.4 算法性能评估 | 第92-97页 |
7.4.1 量化指标 | 第93-96页 |
7.4.2 综合比较 | 第96-97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98-100页 |
8.1 全文总结 | 第98-99页 |
8.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10页 |
个人简历 | 第11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110-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