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中国连片特困地区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1.2.1 国内外关于贫困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关于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原因相关研究 | 第12页 |
1.3 连片特困地区成因分析的新视角 | 第12-13页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5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6 文章结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数据选取与处理 | 第16-37页 |
2.1 贫困原因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16-17页 |
2.2 县市名数据更新 | 第17-18页 |
2.3 第一本性指标选取 | 第18-26页 |
2.3.1 合成海拔 | 第18-20页 |
2.3.2 农业生产潜力 | 第20页 |
2.3.3 水资源适宜度 | 第20-22页 |
2.3.4 环境脆弱性 | 第22-26页 |
2.4 第二本性指标选取 | 第26-29页 |
2.4.1 经济区位指数 | 第26-27页 |
2.4.2 交通便捷性 | 第27-29页 |
2.5 第三本性指标选取 | 第29-31页 |
2.5.1 受教育程度 | 第29-30页 |
2.5.2 通讯便捷程度 | 第30-31页 |
2.6 人均GDP数据的搜集 | 第31-32页 |
2.7 连片特困地区GIS平台数据库建设 | 第32-37页 |
2.7.1 数据来源 | 第32-35页 |
2.7.2 数据库的建立 | 第35-37页 |
第三章 贫困原因分析 | 第37-48页 |
3.1 三次本性理论及其模型 | 第37-39页 |
3.1.1 Krugman-Wang的三次本性理论 | 第37-38页 |
3.1.2 贫困原因分析模型 | 第38-39页 |
3.2 计算结果 | 第39-42页 |
3.3 贫困程度排序 | 第42-47页 |
3.3.1 因子分析法 | 第43-46页 |
3.3.2 结果与讨论 | 第46-47页 |
3.4 三次本性以外的要素——管理制度 | 第47-48页 |
第四章 系统实现 | 第48-60页 |
4.1 系统需求分析 | 第48-49页 |
4.1.1 功能性需求 | 第48-49页 |
4.1.2 非功能性需求 | 第49页 |
4.1.3 软硬件需求分析 | 第49页 |
4.2 系统目标 | 第49-50页 |
4.3 系统结构 | 第50页 |
4.4 界面设计 | 第50-52页 |
4.5 系统各模块代码实现 | 第52-60页 |
4.5.1 查询功能 | 第52-55页 |
4.5.2 专题图功能 | 第55-58页 |
4.5.3 地图制作与输出功能 | 第58-60页 |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 第60-62页 |
5.1 总结 | 第60-61页 |
5.2 讨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附录一 连片特困山区县市名单 | 第66-73页 |
附录二 连片特困山区贫困程度排序 | 第73-83页 |
后记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