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前言 | 第9-21页 |
| 1.1 纸张的结构和强度的形成 | 第9页 |
| 1.2 聚丙烯酰胺类干强剂 | 第9-13页 |
| 1.2.1 增干强剂的增强机理 | 第9-10页 |
| 1.2.2 增强剂与纤维间的吸附作用 | 第10页 |
| 1.2.3 聚丙烯酰胺简介 | 第10-11页 |
| 1.2.4 聚丙烯酰胺分类及比较 | 第11-13页 |
| 1.3 两性聚丙烯酰胺的研究 | 第13-17页 |
| 1.3.1 两性聚电解质 | 第13页 |
| 1.3.2 聚电解质和反聚电解质的特性 | 第13-14页 |
| 1.3.3 两性聚丙烯酰胺 | 第14-15页 |
| 1.3.4 抗盐性两性聚丙烯酰胺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1.4 白水封闭循环 | 第17-20页 |
| 1.4.1 白水封闭循环简介 | 第17-18页 |
| 1.4.2 阴离子垃圾 | 第18页 |
| 1.4.3 无机盐 | 第18-20页 |
| 1.5 论文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0-21页 |
| 1.5.1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 1.5.2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2 实验部分 | 第21-27页 |
| 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第21-22页 |
| 2.1.1 实验原料 | 第21页 |
| 2.1.2 实验仪器 | 第21-22页 |
| 2.2 实验方法 | 第22-25页 |
| 2.2.1 干强剂的合成 | 第22-23页 |
| 2.2.2 干强剂的应用 | 第23-24页 |
| 2.2.3 应用效果的检测 | 第24页 |
| 2.2.4 产品性能的检测 | 第24-25页 |
| 2.3 工业生产 | 第25-27页 |
| 2.3.1 生产合成操作 | 第25页 |
| 2.3.2 反应釜及其它基本设备要求 | 第25-26页 |
| 2.3.3 生产安全与环境保护 | 第26-27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7-52页 |
| 3.1 抗盐型两性交联聚丙烯酰胺的制备 | 第27-42页 |
| 3.1.1 阴阳离子单体的选择 | 第27-31页 |
| 3.1.2 聚合物电荷密度对增强效果的影响 | 第31-32页 |
| 3.1.3 两种阳离子单体的摩尔比对增强效果的影响 | 第32-33页 |
| 3.1.4 阴阳离子单体的总用量对增强效果的影响 | 第33-35页 |
| 3.1.5 结构助剂对产品性能及应用效果的影响 | 第35-39页 |
| 3.1.6 反应温度对交联型AmPAM增强效果的影响 | 第39-40页 |
| 3.1.7 反应pH值的选择 | 第40-41页 |
| 3.1.8 尿素类化合物的使用 | 第41-42页 |
| 3.2 优化条件下制备的干强剂的性能研究 | 第42-46页 |
| 3.2.1 聚丙烯酰胺的电解质和反电解质效应 | 第42-44页 |
| 3.2.2 聚合物的无机盐响应性 | 第44-46页 |
| 3.3 干强剂的应用效果 | 第46-50页 |
| 3.3.1 不同电导率对干强剂增强作用的影响 | 第46-48页 |
| 3.3.2 相同的电导率下不同类型的无机盐对干强剂增强作用的影响 | 第48-49页 |
| 3.3.3 相同的用量下不同类型的无机盐对干强剂抗盐性能的影响 | 第49-50页 |
| 3.4 抗盐型两性交联聚丙烯酰胺的中试生产及成本分析 | 第50-52页 |
| 3.4.1 干强剂的基本性能 | 第50-51页 |
| 3.4.2 干强剂的实际应用 | 第51页 |
| 3.4.3 干强剂成本核算 | 第51-52页 |
| 4 全文总结 | 第52-54页 |
| 4.1 结论 | 第52-53页 |
| 4.2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53-54页 |
| 5 展望 | 第54-55页 |
| 6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 7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0-61页 |
| 8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