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寐证候要素的提取及组合规律的研究
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5-53页 |
1 失眠的概况 | 第15-18页 |
1.1 古代中医学不寐的定义 | 第15页 |
1.2 现代医学失眠症的定义 | 第15-16页 |
1.3 失眠的社会现状 | 第16页 |
1.4 失眠症诊断标准 | 第16-18页 |
1.4.1 中医不寐的诊断要点 | 第16-17页 |
1.4.2 西医失眠症的诊断要点 | 第17-18页 |
2 不寐证候的研究进展 | 第18-53页 |
2.1 不寐证候的人口学研究 | 第19-20页 |
2.2 不寐证候的病因学研究 | 第20-22页 |
2.2.1 基因调控的影响 | 第20-21页 |
2.2.2 器质性变影响 | 第21页 |
2.2.3 生活及心理因素影响 | 第21-22页 |
2.3 不寐的中医病机研究 | 第22-34页 |
2.3.1 神魂说 | 第23-25页 |
2.3.2 情志学说 | 第25-26页 |
2.3.3 气血虚论 | 第26-27页 |
2.3.4 阴阳失和 | 第27-29页 |
2.3.5 营卫理论 | 第29-30页 |
2.3.6 外邪论证 | 第30页 |
2.3.7 痰瘀学说 | 第30-31页 |
2.3.8 火热论 | 第31-33页 |
2.3.9 肝(脾)胃不和 | 第33页 |
2.3.10 不寐的病机研究小结 | 第33-34页 |
2.4 失眠证型的症状学研究 | 第34-37页 |
2.4.1 失眠主诉的划分 | 第34-35页 |
2.4.2 医家对不寐类型的划分 | 第35-36页 |
2.4.3 不寐的兼夹症状 | 第36-37页 |
2.5 多导睡眠监测的周期研究 | 第37-39页 |
2.6 不寐证型的实验指标研究 | 第39-41页 |
2.6.1 神经递质研究 | 第39-40页 |
2.6.2 内分泌学研究 | 第40页 |
2.6.3 免疫学研究 | 第40-41页 |
2.7 不寐的证候分型研究 | 第41-43页 |
2.7.1 不寐中医证型辨证标准 | 第41页 |
2.7.2 中医各家提出的失眠证型分型 | 第41-43页 |
2.7.3 不寐证候的体质普查研究 | 第43页 |
2.8 不寐证候的治法研究 | 第43-48页 |
2.8.1 组合方剂 | 第44-45页 |
2.8.2 中药运用 | 第45-47页 |
2.8.3 针灸治疗 | 第47页 |
2.8.4 其他 | 第47页 |
2.8.5 证候研究现状与问题 | 第47-48页 |
2.9 不寐证候要素的提取 | 第48-51页 |
2.9.1 引入证候要素 | 第48-49页 |
2.9.2 证候要素的现状与问题 | 第49页 |
2.9.3 不寐证候要素的研究预期 | 第49-50页 |
2.9.4 不寐的证候要素提取结果 | 第50-51页 |
2.10 文献研究结语 | 第51-53页 |
第二章 不寐证候规律性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 第53-81页 |
1 研究目的 | 第53页 |
2 研究对象 | 第53-55页 |
2.1 病例来源 | 第53页 |
2.2 病例的诊断 | 第53-55页 |
2.2.1 中医不寐诊断要点 | 第53页 |
2.2.2 现代医学失眠症诊断要点 | 第53-54页 |
2.2.3 纳入病例标准 | 第54页 |
2.2.4 排除标准 | 第54-55页 |
2.3 不寐常见症状的判定 | 第55页 |
3 研究方法 | 第55-59页 |
3.1 调研方法 | 第55-57页 |
3.1.1 调查表格的制作 | 第55-56页 |
3.1.2 症状与体征的判定、采集与记录 | 第56页 |
3.1.3 数据的整理 | 第56-57页 |
3.2 统计学处理 | 第57-59页 |
3.2.1 关联规则分析 | 第57页 |
3.2.2 欧氏距离分析 | 第57-58页 |
3.2.3 系统聚类分析 | 第58页 |
3.2.4 不寐证候要素的叙述 | 第58-59页 |
4 研究结果 | 第59-74页 |
4.1 人口学资料 | 第59-60页 |
4.2 不寐症状学研究结果 | 第60-65页 |
4.3 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 第65-69页 |
4.4 证候要素判别结果 | 第69-71页 |
4.5 证候要素聚类分析的结果 | 第71-74页 |
4.5.1 不寐特征与证候要素的相关性 | 第71-72页 |
4.5.2 不寐特征之间的两两相关 | 第72-73页 |
4.5.3 证候要素聚类结果 | 第73-74页 |
5 讨论 | 第74-81页 |
5.1 不寐一般流行病学特征 | 第74-75页 |
5.2 不寐的临床表现特点 | 第75-77页 |
5.3 不寐的睡眠障碍特征相关性 | 第77页 |
5.4 不寐的证候要素构成 | 第77-78页 |
5.5 不寐的证候要素组合规律 | 第78-79页 |
5.6 睡眠障碍与证候的相关性 | 第79-81页 |
结语 | 第81-83页 |
一 区分"病机、证型、证候要素"三个概念 | 第81页 |
二 降维升阶的辨证思维 | 第81-82页 |
三 本虚标实,阴阳失交的总病机 | 第82页 |
四 既求于本,更对症处理 | 第82-83页 |
五 诊断互为参考 | 第83页 |
创新点 | 第83页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3页 |
附录 | 第93-112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12-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