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电压软开关三相并网逆变器的优化设计方法研究
|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55页 |
| 1.1 并网逆变器应用背景概述 | 第13-15页 |
| 1.1.1 光伏发电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 第13-14页 |
| 1.1.2 光伏发电中的并网逆变器需求 | 第14-15页 |
| 1.2 软开关逆变技术综述 | 第15-51页 |
| 1.2.1 软开关的基本原理 | 第15-16页 |
| 1.2.2 ZVS逆变器分类 | 第16-17页 |
| 1.2.3 负载侧谐振逆变器 | 第17-19页 |
| 1.2.4 辅助谐振极逆变器 | 第19-28页 |
| 1.2.5 直流侧谐振逆变器 | 第28-30页 |
| 1.2.6 准谐振直流链逆变器 | 第30-40页 |
| 1.2.7 ZVS逆变器性能指标对比和小结 | 第40-43页 |
| 1.2.8 复合有源箝位ZVS逆变器基本原理 | 第43-51页 |
| 1.3 优化设计简述 | 第51-53页 |
|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53-55页 |
| 第2章 软开关逆变器优化设计方法 | 第55-87页 |
| 2.1 软开关逆变器的开关损耗模型 | 第55-66页 |
| 2.1.1 开关器件的导通特性模型 | 第55-57页 |
| 2.1.2 开关器件动态损耗的测试 | 第57-61页 |
| 2.1.3 开关器件的ZVS关断损耗模型 | 第61-66页 |
| 2.2 谐振电感的损耗和体积模型 | 第66-69页 |
| 2.3 滤波电感的损耗和体积模型 | 第69-71页 |
| 2.4 其他主要元件的体积模型 | 第71-76页 |
| 2.4.1 箝位电容的体积模型 | 第71-73页 |
| 2.4.2 散热器的体积模型 | 第73-76页 |
| 2.5 软开关逆变器的优化设计 | 第76-80页 |
| 2.5.1 设计变量 | 第77页 |
| 2.5.2 优化目标函数 | 第77-78页 |
| 2.5.3 约束条件 | 第78-79页 |
| 2.5.4 优化计算流程 | 第79-80页 |
| 2.6 优化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80-85页 |
| 2.7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 第3章 软开关逆变器中谐振电感的优化 | 第87-109页 |
| 3.1 谐振电感基本参数设计 | 第87-89页 |
| 3.2 筒型铜箔绕组设计讨论 | 第89-98页 |
| 3.2.1 绕组电流的分解 | 第89-90页 |
| 3.2.2 绕组位置的讨论 | 第90-96页 |
| 3.2.3 绕组厚度的讨论 | 第96-98页 |
| 3.3 扁型铜箔绕组设计讨论 | 第98-103页 |
| 3.3.1 层叠结构和交错结构对比 | 第98-100页 |
| 3.3.2 绕组位置的讨论 | 第100-103页 |
| 3.4 谐振电感仿真与实验验证 | 第103-107页 |
| 3.4.1 谐振电感的仿真验证 | 第104-105页 |
| 3.4.2 谐振电感的实验验证 | 第105-107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 第4章 导电母排的结构优化 | 第109-121页 |
| 4.1 软开关逆变器的关键回路 | 第109-112页 |
| 4.2 导电母排结构的改进 | 第112-118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118-121页 |
| 第5章 样机实现和实验验证 | 第121-131页 |
| 5.1 实验电路和样机参数 | 第121-123页 |
| 5.2 样机测试结果 | 第123-130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130-131页 |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1-13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4-146页 |
| 附录Ⅰ. 备选IGBT模块的导通特性测试结果 | 第146-149页 |
| 附录Ⅱ. 开关器件导通损耗的推导 | 第149-153页 |
| 附录Ⅲ. 开关器件关断损耗的推导 | 第153-154页 |
| 附录Ⅳ. 优化计算程序及说明 | 第154-18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授权专利 | 第181-183页 |
| 致谢 | 第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