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第一章 江南紫金牛化学成分研究 | 第7-22页 |
1 引言 | 第7-8页 |
2 实验部分 | 第8-13页 |
2.1 仪器、材料与药材 | 第8-9页 |
2.1.1 仪器 | 第8页 |
2.1.2 材料 | 第8-9页 |
2.1.3 药材 | 第9页 |
2.2 提取与分离 | 第9-13页 |
2.2.1 提取 | 第9页 |
2.2.2 分离 | 第9-13页 |
3 结构鉴定 | 第13-21页 |
4 结果与结论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地榆升白片质量标准提升研究 | 第22-57页 |
1 引言 | 第22-27页 |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2-23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25-2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5-2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7页 |
2 地榆升白片中没食子酸和地榆皂苷Ⅰ的薄层鉴别 | 第27-39页 |
2.1 仪器与材料 | 第27-28页 |
2.1.1 仪器 | 第27-28页 |
2.1.2 材料 | 第28页 |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28页 |
2.2.1 没食子酸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28页 |
2.2.2 地榆皂苷Ⅰ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28页 |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28页 |
2.4 地榆升白片中没食子酸的薄层鉴别 | 第28-33页 |
2.4.1 展开剂考察 | 第28-29页 |
2.4.2 点样量考察 | 第29-30页 |
2.4.3 专属性考察 | 第30页 |
2.4.4 方法耐用性考察 | 第30-32页 |
2.4.5 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确定 | 第32页 |
2.4.6 供试品的薄层鉴别 | 第32-33页 |
2.5 地榆升白片中地榆皂苷Ⅰ的薄层鉴别 | 第33-38页 |
2.5.1 展开剂考察 | 第33-34页 |
2.5.2 点样量考察 | 第34页 |
2.5.3 专属性考察 | 第34-35页 |
2.5.4 方法耐用性考察 | 第35-37页 |
2.5.5 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确定 | 第37页 |
2.5.6 供试品的薄层鉴别 | 第37-38页 |
2.6 结果与分析 | 第38-39页 |
3 RP-HPLC波长切换法测定地榆升白片中没食子酸和地榆皂苷Ⅰ的含量 | 第39-54页 |
3.1 仪器、试剂与试药 | 第39页 |
3.1.1 仪器 | 第39页 |
3.1.2 试剂 | 第39页 |
3.1.3 试药 | 第39页 |
3.2 色谱条件的考察 | 第39-46页 |
3.2.1 流动相考察 | 第40-41页 |
3.2.2 柱温考察 | 第41-42页 |
3.2.3 流速考察 | 第42-43页 |
3.2.4 色谱柱考察 | 第43-44页 |
3.2.5 波长考察 | 第44-45页 |
3.2.6 专属性考察 | 第45-46页 |
3.3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 第46页 |
3.4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第46-47页 |
3.5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47页 |
3.6 方法学考察 | 第47-51页 |
3.6.0 线性关系考察 | 第47-49页 |
3.6.1 检测限和定量限考察 | 第49页 |
3.6.2 精密度考察 | 第49页 |
3.6.3 重复性考察 | 第49-50页 |
3.6.4 稳定性考察 | 第50页 |
3.6.5 回收率试验 | 第50-51页 |
3.7 供试品含量测定 | 第51-52页 |
3.8 结果与分析 | 第52-54页 |
4 结果与结论 | 第54-55页 |
5 地榆升白片鉴别和含量测定质量标准草案 | 第55-57页 |
5.1 地榆升白片鉴别和含量测定质量标准草案制定的说明 | 第55页 |
5.2 地榆升白片鉴别和含量测定质量标准草案 | 第55-57页 |
综述 地榆升高白细胞相关作用的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 第57-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5页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85-86页 |
附录 | 第86-99页 |
附件一 | 第86-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