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内燃机论文--柴油机论文--构造论文

柴油发动机预热器的数值模拟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引言第10-12页
    1.2 柴油机预热器概述第12-13页
    1.3 预热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5页
    1.4 有限元法在预热器热分析中的应用第15-16页
        1.4.1 有限元的发展第15页
        1.4.2 ANSYS软件的介绍第15-16页
        1.4.3 有限元热分析的应用第16页
    1.5 课题研究的意义与内容第16-18页
        1.5.1 课题研究的意义第16-17页
        1.5.2 课题研究的内容第17-18页
第二章 预热器自身温度场的仿真分析第18-42页
    2.1 引言第18页
    2.2 热分析基础理论第18-22页
        2.2.1 热传递方式第19-20页
        2.2.2 稳态传热第20-21页
        2.2.3 瞬态传热第21页
        2.2.4 导热微分方程及定解条件第21-22页
    2.3 预热器热分析的模拟部分第22-27页
        2.3.1 预热器的建模与工作要求第22-23页
        2.3.2 预热器加热功率第23-25页
        2.3.3 材料属性第25页
        2.3.4 仿真分析的网格划分第25-26页
            2.3.4.1 单元类型的选择第25-26页
            2.3.4.2 网格划分第26页
        2.3.5 边界条件第26-27页
        2.3.6 模拟参数第27页
    2.4 实验部分第27-29页
    2.5 结果与讨论第29-41页
        2.5.1 预热器温度模拟结果讨论与实验验证第29-30页
        2.5.2 环境温度对预热器和绝缘衬套最高温度的影响第30-32页
        2.5.3 加热片厚度对预热器和绝缘衬套最高温度的影响第32-35页
        2.5.4 加热片长度对预热器和绝缘衬套最高温度的影响第35-38页
        2.5.5 蓄电池电压对预热器和绝缘衬套最高温度的影响第38-41页
    2.6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三章 柴油机预热腔温度场分析第42-62页
    3.1 引言第42页
    3.2 预热腔温度场的数值模拟部分第42-50页
        3.2.1 预热腔模型的建立第43-44页
        3.2.2 模型网格划分第44-45页
        3.2.3 预热腔数学模型第45-48页
            3.2.3.1 湍流模型的选择第45-46页
            3.2.3.2 辐射模型的选择第46-48页
        3.2.4 材料热物理性能参数第48页
        3.2.5 边界条件的设置第48-49页
        3.2.6 离散格式的选择第49页
        3.2.7 模拟参数第49-50页
    3.3 预热器和预热腔参数对预热性能影响的结果与讨论第50-54页
        3.3.1 预热腔温度场模拟结果分析第50页
        3.3.2 加热片厚度对预热腔预热性能的影响第50-51页
        3.3.3 加热片长度对预热腔预热性能的影响第51-52页
        3.3.4 加热片放置位置对预热腔预热性能的影响第52-53页
        3.3.5 蓄电池电压对预热性能的影响第53-54页
        3.3.6 预热腔的腔径对预热性能的影响第54页
    3.4 预热效果的正交模拟分析第54-59页
        3.4.1 正交试验法基本概述第54页
        3.4.2 正交表实验方案的设计第54-56页
        3.4.3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第56-59页
        3.4.4 最优参数的数值模拟验证第59页
    3.5 本章小结第59-62页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第62-64页
    4.1 结论第62-63页
    4.2 创新点第63页
    4.3 展望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8页
致谢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维有序大孔Cu集流体过渡族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下一篇:TD-LTE高话务场景业务保障技术研究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