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反腐兴起与常态化的逻辑、影响与对策研究--基于价值累加理论的视角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5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一、现实意义 | 第13页 |
二、理论意义 | 第13页 |
三、政策实践 | 第13-14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一、文献分析法 | 第14页 |
二、定性分析法 | 第14页 |
三、案例研究法 | 第14-15页 |
第四节 研究现状 | 第15-24页 |
一、网络反腐的概念辨析 | 第15-17页 |
二、网络反腐兴起的原因及其社会影响 | 第17-20页 |
三、网络反腐的特征与对策 | 第20-24页 |
四、总结 | 第24页 |
第五节 研究创新与难点 | 第24-25页 |
一、研究创新 | 第24页 |
二、研究难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理论框架 | 第25-30页 |
第一节 价值累加理论与网络集群行为 | 第25-26页 |
第二节 网络话语权与网络政治参与 | 第26-28页 |
第三节 网络政治生态场域的状态变化 | 第28-29页 |
第四节 网络舆情与社会治理创新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网络反腐的逻辑分析 | 第30-49页 |
第一节 网络反腐兴起到常态化的进程分析 | 第32-36页 |
一、网络反腐的萌芽:1994-2003 | 第33页 |
二、网络反腐的波动:2004-2007 | 第33-34页 |
三、网络反腐的兴起:2008-2012 | 第34-35页 |
四、网络反腐的常态化:2013 至今 | 第35-36页 |
第二节 网络反腐兴起到常态化的特征分析 | 第36-42页 |
一、作为网络反腐空间的网络 | 第38页 |
二、作为网络反腐主体的社会力量 | 第38-40页 |
三、作为网络反腐客体的腐败行动者 | 第40页 |
四、作为网络反腐手段的爆料 | 第40-41页 |
五、作为网络反腐目标的廉洁 | 第41-42页 |
第三节 网络反腐兴起到常态化的原因分析 | 第42-49页 |
一、社会结构变迁 | 第43-44页 |
二、社会结构性压抑 | 第44-45页 |
三、社会共识形成 | 第45-46页 |
四、腐败案件触发 | 第46-47页 |
五、有效的社会动员 | 第47-48页 |
六、政府控制力下降 | 第48-49页 |
第四章 网络反腐的影响分析 | 第49-55页 |
第一节 网络反腐的政治影响 | 第49-51页 |
一、政治犬儒主义 | 第49-50页 |
二、政府公信力危机 | 第50-51页 |
第二节 网络反腐的社会影响 | 第51-53页 |
一、社会治理创新 | 第51-52页 |
二、社会失范风险 | 第52-53页 |
第三节 网络反腐的民众心态影响 | 第53-55页 |
一、民众心态失衡 | 第53-54页 |
二、民众意见极化 | 第54-55页 |
第五章 网络反腐的对策研究 | 第55-64页 |
第一节 网络反腐体系的建构原则 | 第55-57页 |
一、公开透明 | 第55-56页 |
二、官方主导 | 第56页 |
三、导向优先 | 第56-57页 |
四、高效有序 | 第57页 |
第二节 网络反腐的应急策略 | 第57-59页 |
一、创新网络信息技术应用 | 第57-58页 |
二、整合政府内部行政资源 | 第58-59页 |
三、强化正面信息宣传能力 | 第59页 |
第三节 网络反腐的长效策略 | 第59-64页 |
一、网络反腐意识层面的举措 | 第60-62页 |
二、网络反腐制度层面的举措 | 第62-64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致谢 | 第72-7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