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4-15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9-31页 |
2.1 政府公信力研究综述 | 第19-23页 |
2.1.1 政府公信力的定义 | 第19-21页 |
2.1.2 政府公信力的维度 | 第21-22页 |
2.1.3 政府公信力的相关研究 | 第22-23页 |
2.2 见义勇为研究综述 | 第23-28页 |
2.2.1 见义勇为的定义 | 第25-26页 |
2.2.2 见义勇为的影响因素 | 第26-28页 |
2.3 社会安全感研究综述 | 第28-31页 |
2.3.1 国外学术界对社会安全感的研究 | 第29页 |
2.3.2 国内学术界对社会安全感的研究 | 第29-31页 |
3. 理论与研究假设 | 第31-39页 |
3.1 基础理论 | 第31-34页 |
3.1.1 社会契约理论 | 第31-32页 |
3.1.2 政府责任理论 | 第32页 |
3.1.3 公共产品理论 | 第32-33页 |
3.1.4 社会资本理论 | 第33页 |
3.1.5 理论述评 | 第33-34页 |
3.2 概念模型 | 第34-35页 |
3.3 研究假设 | 第35-37页 |
3.3.1 政府公信力与个人见义勇为意愿 | 第35-36页 |
3.3.2 政府公信力与社会安全感 | 第36页 |
3.3.3 社会安全感与个人见义勇为意愿 | 第36-37页 |
3.3.4 社会安全感的中介作用 | 第37页 |
3.4 中介作用检验方法 | 第37-39页 |
4. 实证分析 | 第39-58页 |
4.1 描述统计 | 第39-44页 |
4.1.1 数据来源 | 第39-40页 |
4.1.2 政府公信力概况 | 第40-42页 |
4.1.3 个人见义勇为意愿概况 | 第42-43页 |
4.1.4 社会安全感概况 | 第43-44页 |
4.2 政府公信力、个人见义勇为意愿和社会安全感的群体比较 | 第44-49页 |
4.2.1 性别的独立样本T检验 | 第44-45页 |
4.2.2 城乡的独立样本T检验 | 第45页 |
4.2.3 年龄对各变量的方差分析 | 第45-46页 |
4.2.4 文化程度对各变量的方差分析 | 第46-48页 |
4.2.5 圈层对各变量的方差分析 | 第48-49页 |
4.3 回归分析 | 第49-52页 |
4.3.1 政府公信力对个人见义勇为意愿的回归分析 | 第49-50页 |
4.3.2 政府公信力对社会安全感的回归分析 | 第50-52页 |
4.3.3 社会安全感对个人见义勇为意愿的回归分析 | 第52页 |
4.4 中介作用检验 | 第52-58页 |
4.4.1 社会安全感在政务透明度与个人见义勇为意愿间的中介作用 | 第53-54页 |
4.4.2 社会安全感在政治民主度与个人见义勇为意愿间的中介作用 | 第54-55页 |
4.4.3 社会安全感在政治参与度与个人见义勇为意愿间的中介作用 | 第55-56页 |
4.4.4 社会安全感在政务满意度与个人见义勇为意愿间的中介作用 | 第56页 |
4.4.5 社会安全感在政府公信力与个人见义勇为意愿间的中介作用 | 第56-58页 |
5. 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58-62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8-59页 |
5.2 对策建议 | 第59-60页 |
5.3 研究不足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附录一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