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生态自然观 | 第12页 |
·道观园林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国内外对于生态自然观理论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国内外对于道观园林的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研究对象及内容 | 第16-17页 |
·研究对象 | 第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研究框架 | 第17-18页 |
2 道教的生态自然观 | 第18-21页 |
·道教教义中的生态思想 | 第19-20页 |
·崇尚自然,自然而然 | 第19页 |
·万物齐一,互利共生 | 第19页 |
·因任自然,天人合一 | 第19-20页 |
·道教生态自然观的基本特点 | 第20-21页 |
·道法自然,造物均等 | 第20页 |
·天地父母,重道贵生 | 第20页 |
·知和知常,知止不殆 | 第20-21页 |
·自然无为,为而不恃 | 第21页 |
3 成都城市发展对青羊宫演变影响 | 第21-29页 |
·青羊宫的历史沿革 | 第22-25页 |
·诞生期——唐代 | 第22-23页 |
·奠基期——两宋 | 第23页 |
·转折期——明清 | 第23-24页 |
·定型期——建国后 | 第24-25页 |
·青羊宫功能多样化 | 第25-28页 |
·宗教文化符号 | 第26-27页 |
·政治教化工具 | 第27页 |
·公共活动场所 | 第27-28页 |
·青羊宫与城市发展演变过程 | 第28-29页 |
4 青羊宫道观类型变化的影响因素 | 第29-30页 |
·政治因素 | 第29-30页 |
·经济因素 | 第30页 |
·宗教因素 | 第30页 |
5 青羊宫园林景观中的生态自然观思想 | 第30-49页 |
·选址与生态自然观 | 第30-33页 |
·宏观格局 | 第30-32页 |
·风水理论 | 第32-33页 |
·建筑与生态自然观 | 第33-40页 |
·建筑布局 | 第33-36页 |
·建筑材料 | 第36-38页 |
·建筑装饰 | 第38-40页 |
·建筑色彩 | 第40页 |
·植物与生态自然观 | 第40-45页 |
·植物选择 | 第40-43页 |
·植物配置 | 第43-45页 |
·山水 | 第45-46页 |
·彰显生态安全 | 第45-46页 |
·增加自然生趣 | 第46页 |
·道教小品 | 第46-47页 |
·太极八卦图案 | 第46-47页 |
·香炉 | 第47页 |
·葫芦 | 第47页 |
·道观经营 | 第47-49页 |
·环境容量 | 第48页 |
·“藏风”与“通风” | 第48页 |
·可持续发展理念 | 第48-49页 |
6 青羊宫生态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 第49-51页 |
·崇尚自然,趋利避害的环境观 | 第49页 |
·天人合一,就近取材的建筑观 | 第49页 |
·以人为本,生态养生的园林观 | 第49-50页 |
·物欲贵俭,物尽其用的资源观 | 第50页 |
·自然情趣,陶冶情操的山水观 | 第50页 |
·自然无为,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观 | 第50-51页 |
7 讨论 | 第51-53页 |
·道教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 第51页 |
·城市道观园林中的生态智慧对于当代人居环境构建的借鉴与启示 | 第51-53页 |
8 结语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