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地方农业经济论文

县域农业产业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关系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1页
   ·研究背景第11-14页
     ·实践背景第11-12页
     ·理论背景第12-14页
   ·问题的提出第14-15页
   ·主要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第15-20页
     ·研究方法第15-16页
     ·技术路线第16-17页
     ·主要研究内容及框架第17-19页
     ·可能的创新之处第19-20页
   ·本章小结第20-21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21-43页
   ·创新网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1-28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21-23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23-25页
     ·国内外研究评述第25-28页
   ·其他研究领域对农业产业组织间网络关系的关注第28-32页
     ·创新系统对组织间网络合作关系的关注第28-29页
     ·产业集聚和集群理论对组织间合作关系的关注第29页
     ·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对组织间合作关系的关注第29-30页
     ·社会资本对关系网络的关注第30-32页
   ·组织学习理论研究现状第32-41页
     ·组织学习概念第32-33页
     ·组织学习过程及模型第33-38页
     ·创新网络、组织学习与组织绩效关系第38-40页
     ·研究评述第40-41页
   ·本章小结第41-43页
第三章 县域农业产业创新网络第43-69页
   ·县域农业产业创新模式演化及创新网络形成第43-48页
     ·县域农业产业创新网络的界定第43-44页
     ·农业产业创新模式的历史回顾第44-47页
     ·农业产业创新网络的表现形式第47-48页
   ·农业产业创新网络形成机制及基础第48-53页
     ·农业产业创新网络形成机制第48-50页
     ·农业产业创新网络的形成基础第50-53页
   ·农业产业创新网络主体及其行为第53-58页
     ·农民及其群体第53-54页
     ·农业企业第54-55页
     ·政府第55-56页
     ·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第56-57页
     ·农业科技中介组织第57-58页
   ·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中创新网络第58-67页
     ·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第58-59页
     ·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的实施情况及效果第59-62页
       ·实施情况第59-61页
       ·取得效果第61-62页
     ·创新网络表现形式第62-63页
     ·创新网络特征第63-67页
   ·本章小结第67-69页
第四章 产业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关系理论及模型构建第69-83页
   ·关系理论与研究假设第69-80页
     ·县域农业产业创新网络特性第69-72页
       ·网络规模第69-70页
       ·网络开放度第70页
       ·关系强度第70-71页
       ·关系质量第71-72页
     ·农业产业创新网络特性与产业主体的知识获取第72-76页
       ·网络规模与知识获取第72-73页
       ·网络开放度与知识获取第73页
       ·关系强度与知识获取第73-75页
       ·关系质量与知识获取第75-76页
     ·农业创新主体的知识获取与农业产业创新绩效第76-78页
     ·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第78-80页
   ·研究理论模型第80-81页
   ·本章小结第81-83页
第五章 数据的获取与处理第83-103页
   ·数据整理第83-85页
     ·整理提纲设计过程第83-85页
     ·数据内容第85页
   ·变量测度第85-94页
     ·被解释变量第86-87页
     ·解释变量第87-91页
       ·网络规模第87-88页
       ·网络开放度第88-89页
       ·关系强度第89-90页
       ·关系质量第90-91页
     ·中介变量第91-92页
     ·调节变量第92-93页
     ·控制变量第93-94页
   ·数据收集第94-101页
     ·数据来源第94页
     ·数据的适用性分析第94-96页
     ·项目的资助及验收情况第96-100页
     ·数据整理程序第100-101页
   ·本章小结第101-103页
第六章 农业产业创新网络特性对产业创新绩效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第103-129页
   ·描述性统计分析和信效度检验第103-111页
     ·描述性统计分析第103-106页
     ·信度与效度检验第106-111页
       ·信度检验第106-107页
       ·效度检验第107-108页
       ·Pearson相关分析第108-111页
   ·多元回归分析第111-120页
     ·多元线性回归的共性问题及解决思路第111页
     ·回归分析结果第111-120页
   ·结果讨论第120-127页
     ·农业产业创新网络特性与产业主体的知识获取第121-124页
     ·农业产业主体的知识获取与产业创新绩效第124-125页
     ·产业主体的知识获取在创新过程中的中介作用第125页
     ·吸收能力对影响过程的调节作用第125-127页
   ·本章小结第127-129页
第七章 政策与建议第129-139页
   ·研究启示第129页
   ·改善农业产业创新网络关系特性第129-134页
     ·扩大创新网络规模第130-132页
     ·提高创新网络的开放度第132-133页
     ·提高创新主体间网络关系强度第133页
     ·改善创新主体间网络关系质量第133-134页
   ·提高农民群体的吸收能力第134-136页
     ·农民的基础素质培训第134-135页
     ·特定技术认同与认知培训第135页
     ·技术获取和应用能力培育第135-136页
   ·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第136-138页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建设第137页
     ·鼓励和发展产业主体之间的创新合作第137页
     ·调控农业产业创新过程及组织关系的发展第137-138页
   ·本章小结第138-139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39-145页
   ·研究的主要结论第139-141页
   ·研究的理论贡献及现实意义第141-143页
     ·理论贡献第141-142页
     ·现实意义第142-143页
   ·研究的不足之处及未来研究展望第143-145页
参考文献第145-159页
附录A: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项目数据整理提纲第159-165页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第165-167页
致谢第167页

论文共1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多源信息的步态识别算法研究
下一篇:跨组织信息系统、知识创新与关系价值作用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