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复合材料论文

PbO2-TiO2纳米复合电极的制备及光电催化性能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30页
   ·前言第10-11页
   ·PbO_2电极材料概述第11-19页
     ·PbO_2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第11-12页
     ·PbO_2电极材料的结构与性质第12-13页
     ·PbO_2电极材料的制备第13-14页
     ·PbO_2电极材料的应用第14-17页
     ·PbO_2基纳米复合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第17-19页
   ·纳米TiO_2的性质与应用第19-20页
     ·纳米TiO_2的结构与性质第19页
     ·纳米TiO_2的应用第19-20页
     ·纳米TiO_2的固定——纳米复合电极第20页
   ·复合电沉积法概述第20-23页
     ·复合电沉积的发展及特点第20-21页
     ·纳米复合电沉积机理第21-22页
     ·纳米复合电沉积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第22-23页
   ·脉冲电沉积法概述第23-27页
     ·脉冲电沉积的基本原理第23-25页
     ·脉冲电沉积的特点第25-26页
     ·脉冲电沉积技术的应用第26-27页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第27-30页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7页
     ·课题研究内容第27-30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测试方法第30-42页
   ·实验材料第30-31页
     ·实验药品第30-31页
     ·实验仪器第31页
   ·实验方法第31-42页
     ·复合电极制备的工艺流程第31-32页
     ·基体的前处理第32页
     ·热分解法制备SnO_2+Sb2O3中间层第32-33页
     ·镀液组成及工艺参数第33-34页
     ·复合电极的直流电沉积制备第34页
     ·复合电极的脉冲电沉积法制备第34-35页
     ·电极的表面形貌及结构测试第35-36页
     ·电极稳定性测定第36页
     ·电极电化学性能测试第36-38页
     ·复合电极光电催化性能测试第38-40页
     ·羟基自由基的荧光法检测第40-42页
第三章 PbO_2-TiO_2纳米复合电极的直流电沉积制备及性能研究第42-52页
   ·PbO_2-TiO_2纳米复合电极直流制备条件优化第42-45页
     ·镀液中TiO_2的含量的影响第42-43页
     ·电沉积电流密度的影响第43-44页
     ·搅拌速率的影响第44-45页
   ·PbO_2-TiO_2纳米复合电极的表征第45-48页
     ·复合电极的SEM表征第45-46页
     ·复合电极的XRD表征第46-48页
   ·复合电极的光电性能测试第48-50页
     ·线性扫描伏安测试第48页
     ·光电流响应测试第48-49页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第49-50页
   ·复合电极稳定性对比第50-51页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四章 PbO_2-TiO_2纳米复合电极的脉冲法制备及光电性能测试第52-68页
   ·PbO_2-TiO_2纳米复合电极脉冲制备条件优化第52-57页
     ·峰值电流密度的影响第52-54页
     ·频率对制备的影响第54-55页
     ·占空比对制备的影响第55-57页
   ·脉冲电沉积PbO_2-TiO_2纳米复合电极的表征第57-59页
     ·复合电极的EDX测试第57页
     ·复合电极的SEM表征第57-58页
     ·复合电极的XRD表征第58-59页
   ·复合电极的线性扫描伏安曲线第59-60页
   ·复合电极的光电流响应曲线第60-61页
   ·复合电极的电化学活性表面积测试第61-62页
   ·复合电极的循环伏安曲线第62-64页
   ·复合电极的光照电化学阻抗谱分析第64-65页
   ·不同电极的稳定性对比第65-66页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第五章 PbO_2-TiO_2纳米复合电极的光电催化性能及机理研究第68-82页
   ·复合电极降解罗丹明B工艺条件的研究第69-74页
     ·偏压的影响第69-70页
     ·RhB初始浓度的影响第70-72页
     ·电解质浓度的影响第72-73页
     ·溶液pH值的影响第73-74页
   ·复合电极和纯PbO_2电极降解性能的对比第74-76页
   ·复合电极降解罗丹明B的紫外谱图第76-77页
   ·降解RhB中的光电协同效应第77页
   ·光电催化机理第77-78页
   ·光电催化过程中·OH的测定第78-80页
   ·本章小结第80-82页
第六章 结论第82-84页
参考文献第84-9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99-100页
致谢第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噻吩-2,5-二甲酸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下一篇:在三维电极反应器中电催化降解杨木木质素碱溶液制备对甲基苯甲醚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