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1 绪论 | 第11-20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国内研究情况 | 第13-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比较分析法 | 第15页 |
·调查分析法 | 第15页 |
·系统分析法 | 第15页 |
·文献研究法 | 第15页 |
·环境监测的概念及环境监测体系的要素构成 | 第15-18页 |
·环境监测的概念 | 第15-16页 |
·环境监测体系的要素构成 | 第16-18页 |
·相关理论 | 第18-20页 |
·政府职能理论 | 第18-19页 |
·公众参与理论 | 第19页 |
·善治理论 | 第19-20页 |
·多中心治理理论 | 第20页 |
2 宁波市环境监测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20-23页 |
·政府主导环境监测,过程自导自演 | 第20-21页 |
·民众参与度不足,参与方式单一 | 第21页 |
·污染源排放者被动参与,积极性不够 | 第21-22页 |
·环境监测机构体制僵化,竞争力低下 | 第22-23页 |
3 宁波市环境监测体系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第23-26页 |
·政府执政思路转变不彻底 | 第23页 |
·缺乏对民众参与环境监测体系的重视 | 第23-24页 |
·缺乏对环境监测氛围的营造 | 第24页 |
·环境监测站改革不彻底 | 第24-25页 |
·未构建合理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 | 第25-26页 |
4 美日的环境监测体系特点及启示 | 第26-30页 |
·美国环境监测体系 | 第26-27页 |
·美国环境监测体系简介 | 第26-27页 |
·市场主导型环境监测体系特点 | 第27页 |
·日本环境监测体系 | 第27-29页 |
·日本环境监测体系简介 | 第27-28页 |
·政府主导型环境监测体系特点 | 第28-29页 |
·国外环境监测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 第29-30页 |
5 完善宁波市环境监测体系的对策 | 第30-42页 |
·鼓励民众参与环境监测,建立恰当的参与方式 | 第30-32页 |
·鼓励建立民间的环保组织 | 第30-31页 |
·专业的普及与科学的引导 | 第31页 |
·阳光执政,信息公开化 | 第31-32页 |
·引导污染源排放者主动进行环境监测,形成主动监测模式 | 第32-35页 |
·鼓励污染源排放者主动参与 | 第33页 |
·排污权交易的市场化运作 | 第33-34页 |
·法律的监督与政策的引导 | 第34-35页 |
·分类管理环境监测机构,实现环境监测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 第35-38页 |
·改革环境监测站的体制,提高工作效率 | 第35页 |
·合理利用大专院校的环境监测能力,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 | 第35-36页 |
·盘活企业事业单位自办实验室,满足日常环境监测需求 | 第36-37页 |
·规范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合理补充环境监测资源 | 第37-38页 |
·转变政府职能模式,主动构建和谐的环境监测体系 | 第38-42页 |
·转变政策制订及立法思路 | 第38-39页 |
·加强政府引导力度 | 第39-40页 |
·加强日常监管职能,保障环境监测体系正常运行 | 第40页 |
·弱化政府参与市场的职能,构建市场主导的环境监测体系 | 第40-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