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发展潜力评价的海岸带土地利用模式研究--以杭州湾南岸为例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1. 绪论 | 第13-18页 |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国外研究进展评述 | 第14-15页 |
·国内研究进展评述 | 第15-17页 |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2. 海岸带土地利用模式理论探析与实践借鉴 | 第18-28页 |
·海岸带资源利用和土地利用模式 | 第18-21页 |
·海岸带资源利用的理论渊源 | 第18-19页 |
·海岸带土地利用模式特点探索 | 第19-21页 |
·海岸带土地利用经验借鉴 | 第21-28页 |
·荷兰海岸带土地利用模式 | 第21-22页 |
·日本海岸带土地利用模式 | 第22-23页 |
·美国海岸带土地利用模式 | 第23-25页 |
·其他国家海岸带土地利用模式 | 第25-28页 |
3. 研究区概况 | 第28-33页 |
·地理区位 | 第28页 |
·自然条件 | 第28-29页 |
·地质地貌特征 | 第28-29页 |
·河流与水文特征 | 第29页 |
·气候特征 | 第29页 |
·经济背景 | 第29页 |
·土地利用现状 | 第29-33页 |
·土地利用结构 | 第29-31页 |
·土地利用问题 | 第31-33页 |
4. 发展潜力评价方法构建和数据支持 | 第33-43页 |
·土地潜力评价概念与应用 | 第33-34页 |
·土地潜力评价概念与历史演进 | 第33页 |
·土地发展潜力评价体系理解与应用 | 第33-34页 |
·海岸带土地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 | 第34-37页 |
·ANP网络层次分析法 | 第34-35页 |
·模糊综合评价 | 第35-36页 |
·指标体系构建 | 第36-37页 |
·海岸带土地发展潜力评价技术支持 | 第37-39页 |
·GIS空间处理技术 | 第37-38页 |
·空间统计学 | 第38-39页 |
·土地利用指数 | 第39页 |
·海岸带土地发展潜力评价数据择取 | 第39-40页 |
·土地利用数据及类型重构 | 第39-40页 |
·研究数据支持 | 第40页 |
·其他研究方法 | 第40-41页 |
·实地调查 | 第40页 |
·文献收集、查阅 | 第40-41页 |
·技术路线 | 第41-43页 |
5.海岸带土地资源发展潜力评价 | 第43-59页 |
·土地空间分布潜力数据处理与评价 | 第43-46页 |
·土地空间分布潜力指标处理及结果 | 第43-44页 |
·土地空间分布潜力指标赋值 | 第44-45页 |
·土地空间分布潜力评价 | 第45-46页 |
·自然条件潜力数据处理与评价 | 第46-49页 |
·自然条件信息提取、空间赋值 | 第46-48页 |
·自然条件潜力评价 | 第48-49页 |
·经济水平潜力数据处理与评价 | 第49-52页 |
·经济水平潜力数据处理及结果 | 第49-50页 |
·经济水平潜力空间分区赋值 | 第50-51页 |
·经济水平潜力评价 | 第51-52页 |
·生态敏感性数据处理与评价 | 第52-55页 |
·生态评价指标计算结果 | 第52-53页 |
·生态评价指标赋值与空间化处理 | 第53-54页 |
·生态敏感性评价 | 第54-55页 |
·综合发展潜力评价与分区 | 第55-59页 |
·综合发展潜力评价分区 | 第55-57页 |
·各市区土地发展潜力特征 | 第57页 |
·土地发展潜力分区内的土地利用类别比较 | 第57-59页 |
6.基于发展潜力分区的海岸带土地利用模式分异 | 第59-76页 |
·海岸带土地利用模式构建原则与依据 | 第59-62页 |
·海岸带土地利用原则 | 第59-60页 |
·海岸带土地利用模式构建依据 | 第60-62页 |
·余姚——“乡村、田园式”土地利用模式 | 第62-65页 |
·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模式 | 第62-64页 |
·土地利用类型结构模式 | 第64-65页 |
·土地利用管理控制模式 | 第65页 |
·慈溪——多方位、多功能组合式土地利用模式 | 第65-73页 |
·生态涵养功能区 | 第66-69页 |
·环中心城区城镇延伸带 | 第69-71页 |
·杭州湾新区城镇建设圈 | 第71-72页 |
·慈东产业园区 | 第72-73页 |
·镇海——临港工业、综合性物流平台 | 第73-76页 |
·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利用结构模式 | 第73-74页 |
·土地利用管理控制模式 | 第74-76页 |
7.结论与讨论 | 第76-79页 |
·结论 | 第76-77页 |
·讨论 | 第77-79页 |
·创新点 | 第77-78页 |
·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