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河网原水混凝及过滤工艺的优化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研究的课题背景和意义 | 第13-16页 |
·中国水源水污染现状 | 第13-14页 |
·嘉兴市水质概况及污染情况 | 第14页 |
·饮用水水质标准的提高 | 第14-16页 |
·传统的常规处理工艺及局限性 | 第16页 |
·强化混凝机理及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强化混凝的作用机理 | 第16-17页 |
·强化混凝和优化混凝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强化混凝技术的发展趋势 | 第18-20页 |
·滤池冲洗技术的发展和过滤技术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滤池冲洗技术的发展 | 第20页 |
·过滤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数值模拟技术在水处理领域中的研究 | 第22页 |
·文献综述小结 | 第22-23页 |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23-25页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页 |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本课题研究创新点 | 第24页 |
·本课题来源 | 第24-25页 |
第二章 试验装置与主要研究方法 | 第25-35页 |
·混凝烧杯试验装置与方法 | 第25-27页 |
·烧杯试验装置 | 第25-26页 |
·烧杯试验流程 | 第26-27页 |
·烧杯试验目的与内容 | 第27页 |
·中试高效斜板沉淀池装置及内容介绍 | 第27-30页 |
·中试试验装置 | 第27-28页 |
·中试运行流程 | 第28-29页 |
·中试试验内容 | 第29-30页 |
·生产性滤池试验装置及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滤池试验装置 | 第30-31页 |
·滤池试验内容 | 第31页 |
·混凝剂参数及浓度配制 | 第31-32页 |
·试验水质 | 第32-33页 |
·烧杯试验和中试试验原水水质 | 第32页 |
·生产滤池试验水质情况 | 第32-33页 |
·主要分析指标和检测仪器 | 第33-34页 |
·分析指标 | 第33页 |
·主要检测仪器 | 第33-34页 |
·主要检测方法 | 第34-35页 |
第三章 混凝烧杯实验及水处理剂投加量优化研究 | 第35-54页 |
·概述 | 第35页 |
·烧杯实验工况条件的优化 | 第35-37页 |
·正交试验分析方法 | 第35页 |
·正交试验方案 | 第35-36页 |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6-37页 |
·烧杯和桨叶形状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37-47页 |
·研究方法 | 第38页 |
·模型的建立及相关条件 | 第38-39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38-39页 |
·边界参数的设定 | 第39页 |
·计算模型的方法 | 第39页 |
·模拟结果分析和讨论 | 第39-44页 |
·现场实测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4-47页 |
·混凝剂聚合氯化铝(PAC)的最优投加量 | 第47-50页 |
·不同PAC投加量下对浊度的去除 | 第47-48页 |
·不同PAC投加量下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 | 第48-49页 |
·不同PAC投加量下对氨氮的去除 | 第49-50页 |
·PAC最佳投加量综合评价 | 第50页 |
·助凝剂联合PAC强化混凝效果的研究 | 第50-52页 |
·聚丙烯酰胺和活化硅酸的助凝机理 | 第50-51页 |
·助凝剂的助凝效果研究 | 第5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四章 中试高效沉淀池的优化及运行研究 | 第54-73页 |
·概述 | 第54-55页 |
·机械絮凝区水力流态模拟及优化建议 | 第55-61页 |
·絮凝池构造和尺寸参数 | 第55-56页 |
·数值模拟的过程 | 第56-57页 |
·不同转速下絮凝区的流态分析 | 第57-59页 |
·不同转速下絮凝区的G值和GT值计算 | 第59-61页 |
·最优搅拌转速的确定 | 第61-63页 |
·活化硅酸和PAC药剂投加点对出水水质的影响 | 第63-64页 |
·排泥系统的改造及填料优化 | 第64-67页 |
·排泥位置的改造 | 第64-65页 |
·蜂窝斜管和小间距斜板填料的优选 | 第65-66页 |
·污泥量和排泥周期的计算 | 第66-67页 |
·中试高效沉淀池对浊度和有机污染物的处理效果 | 第67-72页 |
·运行条件 | 第67页 |
·不同流量下对浊度的去除 | 第67-69页 |
·不同流量下对高锰酸盐指数的去除 | 第69-70页 |
·不同流量下对UV_(254)的去除 | 第70-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五章 滤池控制技术研究应用 | 第73-82页 |
·现行生产滤池存在的问题 | 第73页 |
·在线监测设备对滤池出水监测的必要性 | 第73-75页 |
·在线颗粒计数仪联合浊度仪保证水质生物安全 | 第73-74页 |
·在线颗粒计数仪和浊度仪对流量变化的响应 | 第74-75页 |
·滤池反冲洗工艺的优化研究 | 第75-81页 |
·滤池反冲洗工艺参数 | 第75页 |
·不同冲洗方式下滤池运行周期内的出水效果 | 第75-79页 |
·节能降耗分析 | 第79-80页 |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 第80-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5页 |
·结论 | 第82-84页 |
·混凝烧杯试验研究结论 | 第82页 |
·中试沉淀池试验研究结论 | 第82-83页 |
·生产性滤池试验研究结论 | 第83-84页 |
·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