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平衡现象的聚合物梯度结构的自组织制备
|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绪论 | 第11-23页 | 
| ·功能梯度材料概述 | 第11-12页 | 
| ·PGMS的研究进展 | 第12-18页 | 
| ·PGMs的类型 | 第13-14页 | 
| ·PGMs的制备 | 第14-15页 | 
| ·PGMs的表征 | 第15-17页 | 
| ·PGMs的应用 | 第17-18页 | 
| ·共混体系中PGMS的自组织制备 | 第18-21页 | 
| ·熔融体系PGMs的自组织制备 | 第18-19页 | 
| ·乳液体系PGMs的自组织制备 | 第19-20页 | 
| ·溶液体系PGMs的自组织制备 | 第20-21页 | 
| ·课题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 ·课题的意义 | 第21-22页 | 
|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 2 实验的基本原理及技术路线 | 第23-29页 | 
| ·实验药品 | 第23页 |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3-24页 | 
| ·样品制备所需仪器与设备 | 第23页 | 
| ·样品表征仪器与设备 | 第23-24页 | 
| ·实验的基本原理 | 第24页 | 
| ·技术路线 | 第24-29页 | 
| 3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热力学非平衡装置的构筑 | 第29-39页 | 
| ·前言 | 第29-31页 | 
| ·搭建热力学非平衡装置的构筑 | 第31-35页 | 
| ·热力学非平衡装置的原理 | 第31页 | 
| ·实验平台的初期构筑 | 第31页 | 
| ·实验平台的改进 | 第31-35页 | 
| ·实验平台的初步改进 | 第31-33页 | 
| ·热力学非平衡装置的最终构筑 | 第33-35页 | 
| ·实验部分 | 第35页 | 
| ·初步实验平台的试验 | 第35页 | 
| ·最终构筑的开放系热力学非平衡装置的验证 | 第3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5-37页 | 
| ·结果分析 | 第35-36页 | 
| ·讨论 | 第36-37页 | 
| ·小结 | 第37-39页 | 
| 4 聚乳酸/聚氧化乙烯体系梯度结构的自组织制备 | 第39-55页 | 
| ·引言 | 第39页 | 
| ·实验部分与表征 | 第39-41页 | 
| ·实验药品 | 第39-40页 | 
| ·主要的仪器设备 | 第40页 | 
| ·样品的制备 | 第40页 | 
| ·结构的表征 | 第40-41页 | 
| ·结构表征分析 | 第41-49页 | 
| ·共混膜试样自由面的花样结构分析 | 第41-42页 | 
| ·共混膜试样的POM分析 | 第42-43页 | 
| ·共混膜试样的FTIR分析 | 第43页 | 
| ·共混膜试样的ATR-FTIR分析 | 第43-45页 | 
| ·共混膜试样的FTIR Mapping分析 | 第45-49页 | 
| ·非平衡状态下共混膜断面形态的演变规律 | 第49-53页 | 
| ·POM结果反映的断面形态演变规律 | 第49页 | 
| ·IR图谱定量分析断面形态演变规律 | 第49页 | 
| ·共混膜断面形态演变规律的定量分析 | 第49-53页 | 
| ·梯度相分离结构形成机制 | 第53页 | 
| ·小结 | 第53-55页 | 
| 5 聚苯胺/聚苯乙烯体系梯度结构的自组织制备 | 第55-69页 | 
| ·引言 | 第55页 | 
| ·实验 | 第55-58页 | 
| ·实验药品与原料 | 第55-56页 | 
| ·主要的仪器设备 | 第56页 | 
| ·实验过程 | 第56页 | 
| ·结构表征 | 第56-57页 | 
| ·性能的表征 | 第57-5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8-66页 | 
| ·POM分析 | 第58-59页 |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59-60页 | 
| ·梯度相分离结构的AFM分析 | 第60-64页 | 
| ·表面电导率分析 | 第64-65页 | 
| ·相分离结构的形成与演变 | 第65-66页 | 
| ·小结 | 第66-69页 | 
| 6.结论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80页 | 
| 作者简历 | 第80-81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