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保护管理论文--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论文--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

中日环保领域合作的战略与对策研究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绪论第9-15页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第9-10页
  一、研究背景第9页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第9-10页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1页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第11-12页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第11页
  二、国际经济相互依存理论第11-12页
  三、地区主义理论第12页
 第四节 分析思路、研究方法与本文创新点第12-13页
 第五节 相关概念界定第13-14页
 本章小结第14-15页
第一章 中日环保领域合作的发展概况第15-24页
 第一节 中日环保领域合作的发展历程第15-17页
  一、20 世纪50 年代至70 年代为中日环保领域合作的萌芽阶段第15页
  二、20 世纪80 年代为中日环保领域合作的初步发展阶段第15-16页
  三、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中日环保领域合作的快速发展阶段第16-17页
 第二节 中日环保领域合作的整体特征第17-19页
  一、政府是环保合作的主要推动力量第17页
  二、资金合作发挥重要作用第17-18页
  三、技术性特色尤为突出第18页
  四、互利共赢深入人心第18页
  五、合作涵盖领域广泛、方式灵活、渠道多样第18-19页
 第三节 中日环保领域合作加快发展的外部条件第19-21页
  一、冷战后东北亚地区安全形势趋于缓和第19页
  二、各国对通过国际环境合作来解决国际环境问题已达成共识第19-20页
  三、国际环境法日益完善第20-21页
 第四节 中日环保领域合作的内在动力第21-23页
  一、寻求环保合作的互补利益是双方合作的根本动力第21页
  二、环境问题的区域关联性的凸显迫使双方加强环保领域合作第21-22页
  三、中日经贸合作的迅速发展为环保合作的开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第22-23页
 本章小结第23-24页
第二章 中日环保领域的合作机制与模式选择第24-31页
 第一节 中日环保领域的合作机制第24-27页
  一、中日两国政府间的合作机制第24页
  二、中日环保领域合作的民间技术交流机制第24-25页
  三、中日两国政府共同参与的多边合作机制第25-26页
  四、现行合作机制存在的问题第26-27页
 第二节 中日环保领域合作的基本模式第27-30页
  一、中日环保领域合作的BOT 模式第27-28页
  二、中日环保领域合作的城市示范模式第28-29页
  三、中日环保领域合作的政府间协调模式第29-30页
  四、对现有模式的评价第30页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三章 中日环保领域合作深入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第31-38页
 第一节 中日环保领域合作的阻碍因素第31-35页
  一、两国政治关系成为最主要制约因素第31页
  二、环保合作政策导向差异成为限制瓶颈第31-32页
  三、合作层面拓展不宽第32-33页
  四、信息沟通不畅第33页
  五、项目前期准备不足第33-34页
  六、资金落实难是最实际的制约因素第34页
  七、民众环保意识差异是最易被忽略的制约因素第34-35页
 第二节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日环保领域合作的机遇第35-37页
  一、金融危机对中日两国经济和外贸的影响第35页
  二、两国政府的财政刺激方案为环保领域合作提供新投资第35-36页
  三、产业结构调整为环保产业及环保合作提供发展新契机第36页
  四、中国“十二五”规划中环保产业大有可为第36-37页
  五、日本核泄漏危机或将为中日环保领域的合作提供新的契机第37页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四章 推进中日环保领域合作的战略与对策第38-47页
 第一节 中日环保领域合作的战略意义第38-39页
  一、有助于实现两国共同的环境利益第38页
  二、有助于构建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第38-39页
  三、有利于推动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第39页
  四、有利于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39页
 第二节 中日环保领域制度化合作战略分析第39-42页
  一、中日环保领域制度化合作战略的含义第40页
  二、中日环保领域实施制度化合作战略的必要性第40-41页
  三、中日环保领域制度化合作实现的前提条件第41-42页
 第三节 推动中日环保领域合作的对策建议第42-46页
  一、弱化政治关系的制约影响第42页
  二、建立长效稳定的信息交流制度第42-43页
  三、建立环保项目储备库第43页
  四、积极推进中日直接股权投资运作第43-44页
  五、积极推进中日CDM 合作模式第44-45页
  六、提高民众环保意识第45-46页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结论第47-49页
参考文献第49-51页
致谢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从技术自主论到技术决定论--雅克·埃吕尔的技术哲学的“政治学”意涵
下一篇:我国生态审计法律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