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贾平凹长篇小说中的家园意象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11页 |
绪论 | 第11-16页 |
一 家园意象的意义范畴和文学生成机制 | 第16-24页 |
(一)家园意象的意义范畴 | 第16-19页 |
1、何为“意象”? | 第16页 |
2、形而上的“家园” | 第16-17页 |
3、作为研究对象的“家园意象” | 第17-19页 |
(二)家园意象的文学生成机制 | 第19-24页 |
1、地域文化的浸染 | 第19-21页 |
2、人生经历的折射 | 第21-23页 |
3、自觉的艺术追求 | 第23-24页 |
二 家园意象的文学呈现 | 第24-34页 |
(一)向土而生——天人合一的自然意象 | 第24-27页 |
1、向土而生的自然伦理 | 第24-26页 |
2、天人合一的自然文化 | 第26-27页 |
(二)家在何方——城乡游走的社会意象 | 第27-30页 |
1、原乡意象 | 第27-28页 |
2、废都意象 | 第28-29页 |
3、废乡意象 | 第29-30页 |
(三)魂归何处——神秘独特的民俗意象 | 第30-34页 |
1、音乐文化意象 | 第30-32页 |
2、神鬼巫术意象 | 第32-34页 |
三 家园意象的文化内涵 | 第34-44页 |
(一)特殊地域构造的文化心理结构 | 第34-39页 |
1、恋乡怀旧心态 | 第34-36页 |
2、求新求变心态 | 第36-37页 |
3、废都废土心态 | 第37-39页 |
(二)现代性的反思 | 第39-44页 |
1、寻根与构建 | 第39-40页 |
2、冲突与反思 | 第40-41页 |
3、探寻与回归 | 第41-44页 |
四 家园意象的审美建构 | 第44-50页 |
(一)审美特征 | 第44-45页 |
1、双层结构 | 第44页 |
2、虚实结合 | 第44-45页 |
(二)意象写作与开放的现实主义 | 第45-46页 |
1、从仿真性走向启发性 | 第45-46页 |
2、建构想象中的现实 | 第46页 |
(三)古典特质和当下品格 | 第46-48页 |
1、古典特质 | 第47页 |
2、当下品格 | 第47-48页 |
(四)意象书写的缺陷和不足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