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第13页 |
| ·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数据来源与处理、研究方法 | 第15-23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15-17页 |
|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分 | 第15-16页 |
| ·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 | 第16-17页 |
| ·土地开发利用历史 | 第17页 |
|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17-21页 |
| ·1960年、1990年、2010年土地利用资料 | 第17-19页 |
| ·实测气象资料 | 第19页 |
| ·再分析数据资料 | 第19页 |
| ·夜间地面温度数据 | 第19-20页 |
| ·地面最低温度数据 | 第20页 |
| ·地表反照率数据 | 第20-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OMR分析方法 | 第21页 |
| ·气候倾向率 | 第21页 |
| ·空间分析方法 | 第21-22页 |
| ·Kriging插值方法 | 第22页 |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 第3章 松嫩平原 196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 第23-29页 |
| ·松嫩平原 1960~2010年土地利用分析 | 第23-26页 |
| ·松嫩平原1960年土地利用分析 | 第23-24页 |
| ·松嫩平原1990年土地利用分析 | 第24-25页 |
| ·松嫩平原2010年土地利用分析 | 第25-26页 |
| ·松嫩平原 196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 | 第26-28页 |
| ·松嫩平原 1960~2010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分析 | 第26-27页 |
| ·松嫩平原 1960~2010年未变化土地利用类型分析 | 第27-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4章 松嫩平原 1961~2010年气温及再分析气温变化 | 第29-41页 |
| ·松嫩平原 1961~2010年年平均最低/高气温时空变化特征 | 第29-34页 |
| ·最低/高气温时序变化特征 | 第29-30页 |
| ·最低/高气温空间变化特征 | 第30-34页 |
| ·松嫩平原 1961~2010年再分析最低/高气温时空变化特征 | 第34-40页 |
| ·再分析最低/高气温时序变化特征 | 第34-36页 |
| ·再分析最低/高气温空间变化特征 | 第36-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5章 松嫩平原 1961~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对最低气温的影响及机制分析 | 第41-54页 |
| ·松嫩平原 1961~2010年OMR最低/高气温时空变化特征 | 第41-46页 |
| ·OMR最低/高气温时序变化特征 | 第41-42页 |
| ·OMR最低/高气温空间变化特征 | 第42-46页 |
| ·各种土地利用对最低气温的影响 | 第46-47页 |
|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最低气温的机制分析 | 第47-48页 |
|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最低气温影响的进一步佐证 | 第48-52页 |
|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夜间地面温度分析 | 第49-51页 |
|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面最低温度比较 | 第51-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54-57页 |
| 结论 | 第54页 |
| 讨论 | 第54-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64页 |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