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2页 |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一)文献分析法 | 第13页 |
(二)案例分析法 | 第13页 |
(三)问卷调查法 | 第13页 |
四、论文的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 第13-16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3-15页 |
(二)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的研究 | 第16-20页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18页 |
(一)税收遵从 | 第16页 |
(二)风险管理 | 第16-17页 |
(三)税收风险管理 | 第17-18页 |
二、相关理论的研究 | 第18-20页 |
(一)比较优势理论与税收风险管理起因 | 第18页 |
(二)长尾理论与“互联网+”个性化纳税服务 | 第18-19页 |
(三)强化理论与支持性措施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全流程税收风险管理的环节 | 第20-25页 |
一、信息收集 | 第20-21页 |
(一)纳税人提供的资料 | 第20-21页 |
(二)税务机关内部管理资料 | 第21页 |
(三)第三方信息 | 第21页 |
二、税收风险评估 | 第21-24页 |
(一)税收风险识别和建立税收风险特征库 | 第22页 |
(二)税收风险分析 | 第22-23页 |
(三)税收风险评价 | 第23-24页 |
三、风险应对处理与监控 | 第24-25页 |
(一)税收风险应对处理 | 第24页 |
(二)个性化纳税服务 | 第24页 |
(三)税收风险管理监控 | 第24-25页 |
第四章 沈阳市基层国税局税收风险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 第25-32页 |
一、沈阳市基层国税局税收风险管理的现状 | 第25-27页 |
(一)沈阳市基层国税局税收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 | 第25页 |
(二)沈阳市基层国税局税收风险管理实际操作流程 | 第25-27页 |
二、沈阳市基层国税局税收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27-32页 |
(一)风险管理缺乏相应法律依据 | 第28页 |
(二)风险管理意识不够 | 第28-29页 |
(三)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 | 第29页 |
(四)涉税信息管理存在瓶颈 | 第29-30页 |
(五)风险应对能力不足 | 第30-32页 |
第五章 国外税收风险管理的经验借鉴 | 第32-36页 |
一、美国扁平化机构设置和集约化管理模式 | 第32-33页 |
(一)科学设置组织机构 | 第32页 |
(二)集约化税收风险管理 | 第32-33页 |
二、税收风险识别与应对 | 第33-34页 |
(一)欧盟税收风险管理模型 | 第33页 |
(二)澳大利亚税收遵从模型 | 第33-34页 |
(三)荷兰税收风险管理横向监督 | 第34页 |
三、启示 | 第34-36页 |
(一)改变现有机构设置和管理模式 | 第34-35页 |
(二)科学设置税收风险管理流程 | 第35页 |
(三)丰富风险识别手段与应对措施 | 第35-36页 |
第六章 加强和改善沈阳市基层国税局税收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 第36-42页 |
一、以服务税收为目的完善税收制度和税务政策 | 第36页 |
(一)加快税收风险管理相关法律立法进程 | 第36页 |
(二)精简明确税收风险管理政策指导 | 第36页 |
二、以“互联网+”为媒介宣传提高税收风险管理意识 | 第36-37页 |
(一)加强税务干部对税收风险管理的认识程度 | 第36-37页 |
(二)向纳税人宣传税收风险管理涉及的纳税义务 | 第37页 |
三、以组织机构和模型为切入点健全税收风险管理体系 | 第37-38页 |
(一)建立扁平化税收风险管理专职组织机构 | 第37页 |
(二)完善行业和大中型企业风险管理模型 | 第37-38页 |
四、以“互联网+大数据”为技术支撑开展涉税信息管理 | 第38-39页 |
(一)加强内部信息数据整合 | 第38-39页 |
(二)利用大数据进行第三方信息整合 | 第39页 |
五、以多样化措施为手段提高税收风险管理应对能力 | 第39-42页 |
(一)建立税收风险管理专业化人才队伍 | 第39页 |
(二)以“金字塔”模型为基础分析纳税人遵从情况 | 第39-40页 |
(三)对重点纳税人加入横向监督方法 | 第40页 |
(四)利用“互联网+”加强个性化纳税服务 | 第40-41页 |
(五)激活税务中介在税收风险管理中的活力 | 第41-42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42-44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42页 |
二、研究展望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附录 | 第47-51页 |
个人简历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