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8页 |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三、本文的创新点 | 第15页 |
| 四、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 (一)数据来源 | 第15-16页 |
| (二)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四)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理论基础 | 第18-27页 |
| 一、研究区概况 | 第18-20页 |
| (一)自然概况 | 第18-19页 |
| (二)社会经济概况 | 第19页 |
| (三)土地利用概况 | 第19-20页 |
| 二、理论基础 | 第20-21页 |
| (一)农用地分等定级理论 | 第20-21页 |
| (二)耕地占补平衡理论 | 第21页 |
| (三)耕地数量和质量并重管理理论 | 第21页 |
| (四)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理论 | 第21页 |
| 三、基本思路方法 | 第21-27页 |
| (一)耕地指标控制区划分 | 第22页 |
| (二)基本参数 | 第22页 |
| (三)确定分等因素及其权重值 | 第22-24页 |
| (四)耕地分等指数计算 | 第24-26页 |
| (五)确定耕地等别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新增耕地等别评价研究 | 第27-34页 |
| 一、新增耕地情况 | 第27-28页 |
| (一)土地开发 | 第27页 |
| (二)增减挂钩 | 第27-28页 |
| (三)耕地净面积增加 | 第28页 |
| (四)其他方式 | 第28页 |
| 二、新增耕地等别评价 | 第28-30页 |
| (一)土地开发新增耕地等别评价 | 第28-29页 |
| (二)增减挂钩新增耕地等别评价 | 第29页 |
| (三)其他方式补充新增耕地等别评价 | 第29-30页 |
| (四)耕地净面积新增耕地等别评价 | 第30页 |
| 三、新增耕地质量变化综合分析 | 第30-34页 |
| (一)自然等别质量变化分析 | 第31页 |
| (二)利用等别质量变化分析 | 第31-32页 |
| (三)经济等别质量变化分析 | 第32-34页 |
| 第四章 减少耕地等别评价研究 | 第34-40页 |
| 一、减少耕地情况 | 第34-35页 |
| (一)建设占用 | 第34-35页 |
| (二)农业结构调整 | 第35页 |
| (三)耕地净面积减少 | 第35页 |
| 二、减少耕地等别评价 | 第35-40页 |
| (一)建设占用减少耕地等别评价 | 第35-36页 |
| (二)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等别评价 | 第36页 |
| (三)耕地净面积减少耕地等别评价 | 第36-37页 |
| (四)综合分析 | 第37-40页 |
| 第五章 耕地建设区耕地等别变化研究 | 第40-48页 |
| 一、耕地建设区概况 | 第40-42页 |
| (一)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 第41页 |
| (二)土地复垦建设 | 第41页 |
| (三)农田水利建设 | 第41页 |
| (四)农业综合开发建设 | 第41-42页 |
| 二、建设区耕地等别变化研究 | 第42-48页 |
| (一)建设前耕地等别划分 | 第42-43页 |
| (二)建设后耕地等别划分 | 第43-44页 |
| (三)建设前后耕地等别变化分析 | 第44页 |
| (四)建设区耕地等别质量评价 | 第44-48页 |
| 第六章 耕地质量等别变化情况综合分析 | 第48-60页 |
| 一、2011年耕地质量等别情况 | 第48-49页 |
| 二、2013年耕地质量等别情况 | 第49-52页 |
| 三、2013年与2011年耕地质量等别变化对比 | 第52-59页 |
| (一)耕地自然等变化 | 第52页 |
| (二)耕地利用等变化 | 第52页 |
| (三)耕地经济等变化 | 第52-59页 |
| 四、耕地等别变化趋势及原因 | 第59-60页 |
| 结论与建议 | 第60-63页 |
| 一、结论 | 第60-61页 |
| 二、政策建议 | 第61-63页 |
| (一)严守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严格管控优质耕地 | 第61页 |
| (二)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把好补充耕地质量关 | 第61页 |
| (三)大力推进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提升耕地质量等别 | 第61-62页 |
| (四)积极推进耕地地力建设,落实耕作层剥离和再利用 | 第62页 |
| (五)持续加强监测评价,全面掌握耕地质量动态变化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个人简介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