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0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况 | 第8-19页 |
·单桩沉降计算 | 第8-11页 |
·群桩沉降计算 | 第11-19页 |
·综述总结 | 第19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页 |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第2章 基于Mindlin解的单桩应力系数 | 第20-51页 |
·概述 | 第20页 |
·端阻应力系数 | 第20-26页 |
·端阻应力系数k_p与端阻应力影响系数的关系 | 第20-21页 |
·桩端中心的端阻应力系数k_p特点 | 第21-22页 |
·端阻应力系数沿竖向的衰减规律 | 第22-24页 |
·端阻应力系数沿空间的衰减 | 第24-26页 |
·均布侧阻应力系数 | 第26-33页 |
·均布侧阻应力系数k_(sr)与均布侧阻应力影响系数I_(sr)的关系 | 第26-27页 |
·桩端中心的均布侧阻应力系数k_(sr)特点 | 第27-28页 |
·均布侧阻应力系数k_(sr)随深度z的衰减规律 | 第28-31页 |
·均布侧阻应力系数沿空间的衰减 | 第31-33页 |
·正三角侧阻应力系数k_(st) | 第33-36页 |
·正三角侧阻应力系数k_(st)与正三角侧阻应力影响系数I_(st)的关系 | 第33-34页 |
·正三角形分布侧阻应力系数沿竖向和水平向衰减 | 第34-36页 |
·侧阻应力系数的埋深效应 | 第36-41页 |
·有埋深均布侧阻正应力积分式 | 第36-38页 |
·有埋深三角形侧阻正应力积分式 | 第38-41页 |
·单桩贯入变形与单桩沉降计算式改进 | 第41-45页 |
·概述 | 第41页 |
·单桩贯入变形机理 | 第41-45页 |
·单桩贯入变形在Q—s曲线中的体现 | 第45-50页 |
·单桩贯入计算 | 第46-47页 |
·最大贯入变形 | 第47页 |
·单桩沉降计算改进 | 第47-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3章 基于Mindlin位移解的群桩相互作用因子 | 第51-64页 |
·概述 | 第51页 |
·端阻相互作用因子与相互影响 | 第51-55页 |
·均布端阻桩端中心竖向位移 | 第51-52页 |
·单桩端阻在桩端平面引起的位移 | 第52页 |
·群桩中各桩沉降计算 | 第52-54页 |
·端阻在桩端平面形成的位移曲面 | 第54-55页 |
·均布侧阻相互作用因子 | 第55-59页 |
·均布侧阻在桩端平面引起的位移 | 第55-56页 |
·群桩中各桩沉降计算 | 第56-58页 |
·均侧阻在桩端平面形成的位移曲面 | 第58-59页 |
·三角侧阻相互作用因子 | 第59-62页 |
·三角线集中力的竖向位移 | 第59页 |
·单桩三角侧阻在桩端平面引起的位移 | 第59-60页 |
·群桩中各桩沉降计算 | 第60-62页 |
·正三角形侧阻在桩端平面形成的位移曲面 | 第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4章 Mindlin解均化应力分层总和法 | 第64-78页 |
·概述 | 第64-65页 |
·群桩Mindlin解应力及其应力场特征 | 第65-67页 |
·均化应力分层总和法计算群桩基础沉降 | 第67-74页 |
·群桩基础沉降变形特征 | 第67-68页 |
·群桩基础沉降计算 | 第68-72页 |
·Mindlin解均化应力分层总和法应用分析 | 第72-74页 |
·均化应力系数制表 | 第74-76页 |
·均化应力分层总和法的内涵 | 第76-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5章 结论及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第78-81页 |
·主要工作 | 第78页 |
·主要结论 | 第78-79页 |
·后续展望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