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缩略词表 | 第10-11页 |
| 前言 | 第11-13页 |
| 对象与方法 | 第13-19页 |
| 1 病例来源 | 第13页 |
| 2 诊断标准 | 第13-15页 |
| ·中医诊断标准 | 第13-14页 |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4-15页 |
| ·心功能分级标准 | 第15页 |
| 3 病例选择标准 | 第15-16页 |
| ·纳入标准 | 第15页 |
| ·排除标准 | 第15页 |
| ·剔除标准 | 第15页 |
| ·脱落及中止试验标准 | 第15-16页 |
| ·脱落病例处理 | 第16页 |
| 4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治疗方案与对照措施 | 第16页 |
| ·合并用药 | 第16-17页 |
| ·观察指标及方法 | 第17页 |
| 5 疗效判定标准 | 第17页 |
| ·心功能疗效判定标准 | 第17页 |
|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第17页 |
| 6 安全性评定标准 | 第17-18页 |
| 7 统计分析 | 第18-19页 |
| 结果 | 第19-23页 |
| 1 病例完成情况 | 第19页 |
| 2 完成研究病例基线分析 | 第19-20页 |
| ·性别、年龄、病程分布比较 | 第19页 |
| ·原发病构成比较 | 第19-20页 |
| ·心功能分级比较 | 第20页 |
| ·NT-proBNP、心脏彩超LVEF值比较 | 第20页 |
| ·6 分钟步行距离比较 | 第20页 |
| ·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 第20页 |
| 3 疗效分析 | 第20-22页 |
| ·治疗前后患者NT-proBNP水平变化比较 | 第20-21页 |
| ·治疗前后患者心脏彩超LVEF值比较 | 第21页 |
| ·治疗前后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比较 | 第21-22页 |
| ·治疗后患者NYHA心功能疗效比较 | 第22页 |
| ·治疗前后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及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第22页 |
| 4 安全性分析 | 第22-23页 |
| 讨论 | 第23-34页 |
| 1 中医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 第23-25页 |
| ·古代医家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 第23-24页 |
| ·现代中医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 第24-25页 |
| 2 现代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 第25-28页 |
| ·对心力衰竭病理生理的认识 | 第25-26页 |
| ·心力衰竭的分期与心功能分级 | 第26页 |
| ·心力衰竭的分类与诊断 | 第26-27页 |
| ·心力衰竭的治疗 | 第27页 |
| ·BNP/NT-proBNP与心衰 | 第27-28页 |
| ·6 分钟步行试验与心衰 | 第28页 |
| ·LVEF与心衰 | 第28页 |
| 3 导师对慢性心力衰竭病因病机及治疗的认识 | 第28-29页 |
| 4 参附强心方药物组成及方义分析 | 第29页 |
| 5 参附强心方组方药物功效及现代药理研究 | 第29-31页 |
| 6 益气温阳、活瘀利水法治疗心衰作用机制及参附强心方作用机理研究 | 第31页 |
| 7 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 第31-32页 |
| 8 问题与展望 | 第32-34页 |
| 结论 | 第34-35页 |
| 致谢 | 第35-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41页 |
| 附录 | 第41-59页 |
| 附录1 病例报告表 | 第41-54页 |
| 附录2 文献综述 | 第54-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 附录3 在校期间论文论著和科研情况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