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市岩溶塌陷机理及易发性模拟预测研究
| 作者简介 | 第1-7页 |
| 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5页 |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4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4页 |
|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 第14-22页 |
| ·岩溶塌陷的致塌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岩溶发育探测技术研究现状 | 第18页 |
| ·岩溶塌陷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 ·岩溶塌陷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 ·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 第21-22页 |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 §1.4 论文结构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自然地理及区域地质条件概况 | 第25-42页 |
| §2.1 自然地理条件 | 第25-29页 |
| ·交通位置 | 第25-26页 |
| ·气象 | 第26页 |
| ·水文 | 第26-27页 |
| ·地形地貌 | 第27-29页 |
| §2.2 区域地质特征 | 第29-34页 |
| ·地层 | 第29-33页 |
| ·侵入岩 | 第33页 |
| ·地质构造 | 第33-34页 |
| §2.3 区域水文地质特征 | 第34-42页 |
| ·地下水的类型及赋存条件 | 第34-37页 |
|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 | 第37-38页 |
| ·地下水动态特征 | 第38-39页 |
| ·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 | 第39-40页 |
| ·地下水的开采利用现状 | 第40-42页 |
| 第三章 研究区岩溶发育特征及成因 | 第42-62页 |
| §3.1 岩溶发育特征与成因机制 | 第42-51页 |
| ·可溶岩分布 | 第42-43页 |
| ·岩溶发育及分布特征 | 第43-47页 |
| ·岩溶发育的控制条件 | 第47-51页 |
| ·岩溶的形成机理 | 第51页 |
| §3.2 土洞的发育规律与成因机制 | 第51-53页 |
| ·土洞的分布 | 第51页 |
| ·土洞的发育规律 | 第51-52页 |
| ·土洞发育的控制条件及形成机理 | 第52-53页 |
| §3.3 地面塌陷的分布与成因机制 | 第53-62页 |
| ·地面塌陷的分布与基本特征 | 第53-54页 |
| ·地面塌陷的影响因素与控制条件分析 | 第54-60页 |
| ·地面塌陷的形成机理 | 第60-62页 |
| 第四章 地下水系统结构及数值模型 | 第62-84页 |
| §4.1 渗流-管流数学模型 | 第62-67页 |
| ·岩溶地下水水力学特征及数学模型 | 第62-66页 |
| ·地下水模拟程序修改 | 第66-67页 |
| §4.2 研究区地下水流数值模拟 | 第67-84页 |
| ·概念模型 | 第67-69页 |
| ·数值模型 | 第69-78页 |
| ·模型识别 | 第78-84页 |
| 第五章 岩溶地面塌陷易发性预测评价 | 第84-102页 |
| §5.1 岩溶地面塌陷易发性预测评价方法 | 第84-87页 |
| ·预测评价方法 | 第84页 |
| ·考虑地下水水位动态的岩溶塌陷易发性预测方法 | 第84-87页 |
| §5.2 岩溶地面塌陷易发性评价 | 第87-98页 |
| ·影响因子与预测结构模型 | 第87-92页 |
| ·影响因子权重的确定 | 第92-93页 |
| ·影响因子的分级与赋值 | 第93页 |
| ·影响因子等级隶属函数的确定 | 第93-94页 |
| ·建立模糊层次计算模型 | 第94-95页 |
| ·易发性预测 | 第95-98页 |
| ·预测结果评价 | 第98页 |
| §5.3 场地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与分区 | 第98-102页 |
| ·场地工程建设适宜性分类与评价原则 | 第98-99页 |
| ·场地工程建设适宜性分区 | 第99-102页 |
|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 第102-104页 |
| §6.1 结论 | 第102-103页 |
| §6.2 建议 | 第103-104页 |
| 致谢 | 第104-10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5-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