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课题背景 | 第10-12页 |
·地震灾害的巨大破坏 | 第10页 |
·开发防震家具的必要性 | 第10-11页 |
·情境设计方法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防震家具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情境设计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将情境设计方法应用于防震家具的研究现状 | 第14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创新点及难点 | 第15-16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15页 |
·研究难点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6-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研究思路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情境设计与地震灾害的相关概念 | 第19-32页 |
·情境设计的概念 | 第19-21页 |
·情境的概念 | 第19页 |
·情境设计的概念 | 第19-20页 |
·情境设计的方法 | 第20-21页 |
·地震灾害的相关因素分析 | 第21-30页 |
·地震的种类及相关概念 | 第21-24页 |
·地震灾害的特点 | 第24-25页 |
·地震对人的伤害 | 第25-27页 |
·室内避震方法和原则 | 第27-28页 |
·地震应急救助的相关产品和技术 | 第28-30页 |
·防震家具的使用情境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防震家具的概念与发展现状 | 第32-44页 |
·防震家具概念 | 第32-33页 |
·开发家具防震功能的必要性 | 第32页 |
·防震家具的概念 | 第32-33页 |
·防震家具的现状 | 第33-36页 |
·防震家具的国外设计现状 | 第33-35页 |
·防震家具的国内设计现状 | 第35-36页 |
·防震家具的分类 | 第36-42页 |
·桌类家具 | 第36-38页 |
·柜类家具 | 第38-40页 |
·床类家具 | 第40-41页 |
·坐具类家具 | 第41-42页 |
·箱架类家具 | 第42页 |
·防震家具的发展趋势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防震家具中的情境设计方法与原则 | 第44-81页 |
·防震家具的设计要素 | 第44-53页 |
·防震家具的形态 | 第44-45页 |
·防震家具的色彩 | 第45-46页 |
·防震家具的质感 | 第46-47页 |
·防震家具的材料 | 第47-52页 |
·防震家具的结构 | 第52页 |
·人机工程学在防震家具中的应用 | 第52-53页 |
·防震家具中的情境设计原则 | 第53-55页 |
·关联性原则 | 第54页 |
·动态性原则 | 第54页 |
·交互性原则 | 第54页 |
·开放性原则 | 第54-55页 |
·跨界合作原则 | 第55页 |
·防震家具中的情境设计步骤与方法 | 第55-79页 |
·预先研究阶段 | 第56-57页 |
·实地用户调研阶段 | 第57-65页 |
·调研数据分析阶段 | 第65-76页 |
·情境要素的聚类分析阶段 | 第76-77页 |
·围绕情境要素的数据整合阶段 | 第77-78页 |
·情境构建阶段 | 第78-79页 |
·基于情境设计方法的防震家具设计研究的特征 | 第79-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五章 基于避难情境和逃生情境的防震家具设计方法研究 | 第81-121页 |
·基于避难情境的防震家具设计方法研究 | 第81-109页 |
·人在客厅、厨房附近遭遇地震时在饭桌下避难的情境构建 | 第82-92页 |
·人在客卧室附近遭遇地震时在衣柜内避难的情境构建 | 第92-101页 |
·人在睡熟中遭遇地震时在床下避难的情境构建 | 第101-109页 |
·基于逃生情境的防震家具设计方法研究 | 第109-118页 |
·人遭遇地震时从室内通道逃生的情境构建 | 第109-114页 |
·人遭遇地震时从窗户逃生的情境构建 | 第114-118页 |
·基于避难情境和逃生情境的防震家具设计评价 | 第118-120页 |
·基于避难情境的防震家具设计评价方法 | 第118-120页 |
·基于避难情境和逃生情境的防震家具设计评价标准 | 第120页 |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1-123页 |
致谢 | 第123-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29页 |
附录 1: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29-130页 |
附录 2:图片及表格来源 | 第130-133页 |
附录 3:实地调研访谈内容 | 第133-134页 |
附录 4:调查问卷 | 第134-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