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气直井水力波及压裂可行性论证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22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9页 |
| ·体积缝网压裂发展历程 | 第10-11页 |
| ·体积缝网压裂工艺技术发展现状 | 第11-14页 |
| ·裂缝性储层缝网形成机理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裂缝网络扩展模拟模型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技术路线 | 第20页 |
|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 第20-22页 |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20-21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21-22页 |
| 第2章 煤层气直井水力波及压裂的提出 | 第22-33页 |
| ·煤层气储层基本工程地质特征 | 第22-28页 |
| ·煤层气储层孔渗特征 | 第22-23页 |
| ·煤层气储层割理特征 | 第23-24页 |
| ·煤层气储层岩石力学特征 | 第24-25页 |
| ·煤层气赋存方式 | 第25-26页 |
| ·煤层气吸附解吸特征 | 第26-28页 |
| ·煤层气井主要增产措施及存在的问题 | 第28-30页 |
| ·裸眼洞穴完井技术 | 第28页 |
| ·常规水力压裂技术 | 第28-29页 |
| ·高能复合射孔技术 | 第29页 |
| ·羽状多分支水平井技术 | 第29-30页 |
| ·注气提高煤层气采收率技术 | 第30页 |
| ·煤层气直井水力波及压裂物理建模 | 第30-31页 |
| ·理论假设 | 第31页 |
| ·物理模型 | 第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 第3章 水力波及压裂应力干扰作用分析 | 第33-55页 |
| ·位移不连续法基本理论 | 第33-42页 |
| ·位移不连续问题Crouch解 | 第33-36页 |
| ·离散单元位移不连续量 | 第36-40页 |
| ·应力边界条件 | 第40页 |
| ·研究域任意点诱导应力分量 | 第40-42页 |
| ·模型验证 | 第42页 |
| ·应力干扰作用分析 | 第42-46页 |
| ·单缝应力干扰作用分析 | 第42-44页 |
| ·缝间应力干扰作用分析 | 第44-46页 |
| ·应力干扰作用影响因素分析 | 第46-52页 |
| ·压裂裂缝半缝长的影响 | 第46-48页 |
| ·压裂缝缝内净压力的影响 | 第48-49页 |
| ·煤岩泊松比的影响 | 第49-51页 |
| ·井间距的影响 | 第51-52页 |
| ·水力波及压裂缝网分区 | 第52-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 第4章 水力波及压裂缝网形成力学机理分析 | 第55-61页 |
| ·水力裂缝与天然裂缝相交作用模式 | 第55-56页 |
| ·近场缝网形成力学机理分析 | 第56-58页 |
| ·远场缝网形成力学机理分析 | 第58-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第5章 离散元法模拟水力波及压裂缝网形成 | 第61-74页 |
| ·离散元法基本原理 | 第61-63页 |
| ·离散元法基本方程 | 第61-62页 |
| ·离散元法方程求解 | 第62-63页 |
| ·通用离散元程序简介 | 第63-64页 |
| ·离散元法缝网扩展模拟 | 第64-66页 |
| ·单井压裂缝网扩展模拟 | 第65-66页 |
| ·水力波及压裂缝网扩展模拟 | 第66页 |
| ·水力波及压裂缝网扩展影响因素分析 | 第66-72页 |
| ·初始水平主应力差的影响 | 第66-68页 |
| ·煤岩泊松比的影响 | 第68-69页 |
| ·井间距的影响 | 第69-70页 |
| ·压裂主缝半缝长的影响 | 第70-71页 |
| ·压裂液黏度的影响 | 第71-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4-76页 |
| ·结论 | 第74页 |
| ·建议 | 第74-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