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准格尔煤田晚古生代煤系富铝矿物特征及成因
| 摘要 | 第1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详细摘要 | 第7-9页 |
| Detailed Abstract | 第9-13页 |
| 1 绪论 | 第13-19页 |
| ·项目来源 | 第13页 |
|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及主要工作量 | 第17-18页 |
|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17页 |
| ·主要工作量 | 第17-18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18-19页 |
| 2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19-27页 |
| ·地理位置 | 第19页 |
| ·区域地质 | 第19-22页 |
| ·构造演化 | 第22-23页 |
| ·岩浆活动 | 第23页 |
| ·含煤地层 | 第23-25页 |
| ·含煤岩系沉积环境 | 第25-26页 |
| ·本章小节 | 第26-27页 |
| 3 样品及测试方法 | 第27-31页 |
| ·采样点分布 | 第27页 |
| ·采样方法 | 第27页 |
| ·样品制备 | 第27-29页 |
| ·测试方法 | 第29-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4 煤质与煤岩特征 | 第31-45页 |
| ·煤质特征 | 第31-35页 |
| ·水分 | 第31页 |
| ·灰分 | 第31-32页 |
| ·挥发分 | 第32页 |
| ·硫分 | 第32页 |
| ·镜质组反射率与煤级 | 第32-35页 |
| ·煤岩特征 | 第35-41页 |
| ·煤岩组分分类 | 第35页 |
| ·研究区煤岩组分特征 | 第35-38页 |
| ·研究区煤相特征 | 第38-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5页 |
| 5 高铝煤矿物学研究 | 第45-57页 |
| ·高铝煤炭定义 | 第45-46页 |
| ·煤中的矿物组成 | 第46-51页 |
| ·大饭铺煤矿 | 第46-47页 |
| ·黑岱沟 | 第47-48页 |
| ·哈尔乌素 | 第48-49页 |
| ·魏家峁 | 第49-51页 |
| ·煤中矿物赋存状态及成因 | 第51-54页 |
| ·高铝煤红外分析 | 第54-55页 |
| ·高铝煤差热分析 | 第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 6 高铝煤夹矸的矿物学研究 | 第57-65页 |
| ·夹矸中矿物组成 | 第57-62页 |
| ·全岩矿物组成 | 第57-61页 |
| ·粘土矿物组成 | 第61-62页 |
| ·煤夹矸红外光谱分析 | 第62-63页 |
| ·煤夹矸差热分析 | 第63-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7 高铝煤夹矸的岩石学研究 | 第65-71页 |
| ·岩石类型及特征 | 第65-67页 |
| ·高岭石和勃姆石共生关系 | 第67-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 8 地球化学研究 | 第71-105页 |
| ·煤中的元素 | 第71-93页 |
| ·煤中常量元素特征 | 第71-75页 |
| ·煤中微量元素特征 | 第75-84页 |
| ·煤中微量元素的富集模式 | 第84-86页 |
| ·煤中稀土元素特征 | 第86-92页 |
| ·煤中稀土元素的富集模式 | 第92-93页 |
| ·夹矸中的元素 | 第93-104页 |
| ·夹矸中常量元素特征 | 第93-95页 |
| ·夹矸中微量元素特征 | 第95-98页 |
| ·夹矸中稀土元素特征 | 第98-10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 9 高铝煤炭资源分布规律 | 第105-115页 |
| ·我国高铝煤炭资源时空分布 | 第105-106页 |
| ·研究区高铝煤炭分布规律 | 第106-113页 |
| ·研究区 6 号煤层特征 | 第106-107页 |
| ·研究区 9 号煤层特征 | 第107-108页 |
| ·平面分布规律 | 第108-111页 |
| ·垂向分布规律 | 第111页 |
| ·深部勘探区预测 | 第111-112页 |
| ·优势勘探区划分 | 第112-11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 10 煤系富铝矿物成因探讨 | 第115-119页 |
| 11 结论 | 第119-12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1-127页 |
| 致谢 | 第127-129页 |
| 作者简介 | 第129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9页 |
|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