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8页 |
·引言 | 第14页 |
·表面活性剂的热力学研究 | 第14-19页 |
·传统单链表面活性剂的热力学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二聚体表面活性剂的热力学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生物相容性表面活性剂胆汁酸盐的热力学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胆汁酸盐和相反电荷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的热力学研究 | 第19-21页 |
·胆汁酸盐和传统单链表面活性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20页 |
·胆汁酸盐和 C_(12)C_SC_(12)Br_2表面活性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20-21页 |
·表面活性剂与疏水改性聚电解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21-24页 |
·表面活性剂与疏水改性聚电解质混合体系(HMPEs) | 第21-23页 |
·传统单链表面活性剂与疏水改性聚电解质的相互作用的热力学进展 | 第23页 |
·C_(12)C_SC_(12)Br_2表面活性剂与疏水改性聚电解质混合体系 | 第23-24页 |
·恒温滴定量热计(ITC) | 第24-25页 |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25-28页 |
·研究意义 | 第25-26页 |
·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第二章 恒温滴定量热计的标定及测试 | 第28-38页 |
·恒温滴定量热计简介 | 第28-31页 |
·实验部分 | 第31-32页 |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1-32页 |
·电标定实验 | 第32页 |
·化学标定实验 | 第3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2-37页 |
·电标定实验 | 第32-34页 |
·Tris 和 HCl 化学标定实验 | 第34-37页 |
·结论 | 第37-38页 |
第三章 表面活性剂的自组装热力学 | 第38-52页 |
·临界胶束浓度(cmc)和胶束化焓(ΔHobs)的确定 | 第38-39页 |
·实验部分 | 第39-40页 |
·试剂 | 第39页 |
·C_(12)C_SC_(12)Br_2(S =2,6,10)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 第39-40页 |
·双亲分子水溶液恒温滴定量热的测定 | 第40页 |
·双亲分子水溶液电导率的测定 | 第4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0-50页 |
·传统单链表面活性剂 SDS、DTAB 的聚集热力学 | 第40-43页 |
·生物型表面活性剂 NaC、NaDC 的聚集热力学 | 第43-47页 |
·C_(12)C_SC_(12)Br_2(S =6,10)表面活性剂的聚集热力学 | 第47-50页 |
·结论 | 第50-52页 |
第四章 相反电荷混合表面活性剂体系的自组装热力学 | 第52-84页 |
·引言 | 第52页 |
·实验部分 | 第52-54页 |
·试剂 | 第52页 |
·相反电荷混合体系的恒温滴定量热 | 第52-53页 |
·相反电荷混合体系的电导率测定 | 第53页 |
·相反电荷混合体系浊度的测量 | 第53页 |
·混合体系透射电镜(TEM)的测定 | 第53-5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4-81页 |
·DTAB/NaC 混合体系的聚集热力学 | 第54-59页 |
·DTAB/NaDC 混合体系的聚集热力学 | 第59-66页 |
·C_(12)C_SC_(12)Br_2/NaC 混合体系的聚集热力学 | 第66-72页 |
·C_(12)C_SC_(12)Br_2/NaDC 混合体系的聚集热力学 | 第72-81页 |
·小结 | 第81-84页 |
第五章 疏水改性聚电解质与相反电荷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 | 第84-104页 |
·引言 | 第84-85页 |
·实验部分 | 第85-86页 |
·试剂 | 第85页 |
·混合体系的恒温滴定量热 | 第85-86页 |
·混合体系浊度的测定 | 第86页 |
·混合体系透射电镜(TEM)的测定 | 第8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6-102页 |
·疏水改性聚电解质 Dex-CACOONa15 的自聚集过程 | 第86-88页 |
·DTAB/Dex-CACOONa15 的混合体系的聚集热力学 | 第88-93页 |
·C_(12)C_6C_(12)Br_2/Dex-CACOONa15 的混合体系的聚集热力学 | 第93-102页 |
·小结 | 第102-10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8页 |
致谢 | 第118-12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20-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