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新病害叶鞘黑斑病病原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19页 |
·水稻病害的研究现状 | 第11页 |
·水稻概述 | 第11页 |
·水稻主要病害 | 第11页 |
·弯孢属真菌的研究进展 | 第11-17页 |
·弯孢属真菌的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弯孢属真菌的研究历史 | 第12-13页 |
·国内外弯孢属真菌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弯孢属真菌的世界分布及寄主范围 | 第14-15页 |
·弯孢属真菌的属级鉴定特征 | 第15-16页 |
·蠕型菌无性态与有性型的联系 | 第16-17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水稻新病害叶鞘黑斑病的病原鉴定 | 第19-2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9-22页 |
·供试材料 | 第19页 |
·供试试剂 | 第19页 |
·供试仪器 | 第19-20页 |
·实验方法 | 第20-22页 |
·叶鞘上病原菌的分离 | 第20页 |
·水稻种子中弯孢菌的分离 | 第20-21页 |
·镜检 | 第21页 |
·柯赫氏法则验证 | 第21页 |
·rDNA-ITS的PCR扩增与序列分析 | 第21-2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2-27页 |
·症状特征 | 第22-23页 |
·分离、镜检和培养性状 | 第23-24页 |
·柯赫氏法则验证 | 第24-25页 |
·rDNA-ITS序列分析 | 第25-27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水稻上四隔孢弯孢霉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29-4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9-32页 |
·供试材料 | 第29页 |
·供试试剂 | 第29-30页 |
·试验方法 | 第30-32页 |
·菌株生长速度的比较及菌落形态观察 | 第30页 |
·分生孢子的形状观察及大小比较 | 第30页 |
·不同温度条件下对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 第30-31页 |
·不同pH值条件下对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 第31页 |
·不同光照环境对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 第31页 |
·分生孢子致死温度测定 | 第31页 |
·不同碳、氮源条件下对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 第31-3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8页 |
·弯孢霉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培养特征 | 第32-33页 |
·分生孢子形态观察及大小测定 | 第33-34页 |
·不同温度条件下对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 第34-35页 |
·不同pH值条件下对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 第35-36页 |
·不同光照环境对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 第36页 |
·分生孢子致死温度测定 | 第36-37页 |
·不同碳、氮源条件下对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 第37-38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38-41页 |
第四章 病原菌的室内药剂毒力测定 | 第41-47页 |
·材料 | 第41页 |
·供试菌株 | 第41页 |
·供试药剂 | 第41页 |
·试验方法 | 第41-43页 |
·含药培养基的配制 | 第42页 |
·菌饼的制备 | 第42页 |
·杀菌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的测定 | 第42-4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3-44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44-47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第47-49页 |
·水稻叶鞘黑斑病的病原鉴定 | 第47页 |
·水稻上四隔孢弯孢霉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47页 |
·病原菌的室内药剂毒力测定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附录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作者简历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