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热钱规模的测算及监管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20页 |
(一)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三) 论文框架 | 第17-18页 |
(四) 创新点及不足 | 第18-20页 |
一、 热钱流动相关的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一) 古典国际证券投资理论 | 第20页 |
(二) 资产选择理论 | 第20-22页 |
(三) 投机效率假说 | 第22页 |
(四) 新闻、泡沫理论 | 第22-24页 |
二、 热钱的一般概述 | 第24-35页 |
(一) 热钱概念的界定 | 第24页 |
1.从期限方面看 | 第24页 |
2.从动机方面看 | 第24页 |
3.从安全方面看 | 第24页 |
(二) 热钱的特征 | 第24-25页 |
1.高投机性 | 第24-25页 |
2.高流动性 | 第25页 |
3.低透明度 | 第25页 |
4.巨大破坏性 | 第25页 |
(三) 热钱流入我国的动因 | 第25-29页 |
1. 宽松的国际金融环境 | 第25-26页 |
2. 我国宏观经济基本面良好 | 第26-27页 |
3. 人民币升值预期以及美元贬值 | 第27-28页 |
4. 中美利差倒挂 | 第28页 |
5.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迅速 | 第28-29页 |
(四) 我国热钱流动的渠道 | 第29-35页 |
1. 经常项目渠道 | 第29-32页 |
2. 资本项目渠道 | 第32-35页 |
三、 我国热钱流动的规模测算 | 第35-47页 |
(一) 直接测算法 | 第35-37页 |
1.直接测算法的计算公式 | 第35页 |
2.直接测算法下我国热钱流动规模的估算 | 第35-37页 |
3.直接测算法的优缺点 | 第37页 |
(二) 间接测算法 | 第37-38页 |
1.间接测算法的计算公式 | 第37页 |
2.间接法测算的我国热钱流动规模 | 第37-38页 |
3.间接测算法的优缺点 | 第38页 |
(三) 修正后的测算法 | 第38-47页 |
1.贸易项目的修正 | 第39-40页 |
2.FDI 项目的修正 | 第40-44页 |
3.净错误与遗漏的调整 | 第44-45页 |
4.修正方法的总估算模型 | 第45-47页 |
四、 热钱流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 第47-54页 |
(一) 对我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 第47-49页 |
1. 促进国际金融市场有效运作 | 第47-48页 |
2. 加速国际经济和金融一体化 | 第48页 |
3. 增进国内投资 | 第48页 |
4. 提高生产率 | 第48页 |
5. 发挥行业平衡杠杆作用 | 第48-49页 |
6. 增添新交易理念 | 第49页 |
7. 客观上促进均衡汇率形成 | 第49页 |
(二) 对我国经济的消极影响 | 第49-54页 |
1. 对我国实际汇率的冲击 | 第50页 |
2. 对我国资产价格的冲击 | 第50-52页 |
3. 对我国央行货币政策调节的冲击 | 第52-54页 |
五、 完善我国热钱监管的措施建议 | 第54-61页 |
(一) 加强流入渠道的监管 | 第54-56页 |
1.经常项目下 | 第54-55页 |
2.资本项目下 | 第55-56页 |
(二) 必要时实施无息准备金制度 | 第56-57页 |
1.征收比率 | 第56页 |
2.征收对象 | 第56-57页 |
3.征收计算基础 | 第57页 |
(三) 完善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 第57-58页 |
(四) 提高我国利率市场化水平 | 第58-59页 |
(五) 加强股市及房市的运行监管机制 | 第59页 |
(六) 改进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