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光化学烟雾论文

冬小麦麦田臭氧干沉降机制的观测模拟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3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21页
     ·近地面臭氧观测研究第12-14页
     ·近地面臭氧危害研究第14-16页
     ·近地面大气沉降研究现状第16-18页
     ·近地面干沉降模型研究现状第18-19页
     ·臭氧干沉降通量参数化研究进展第19-20页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20-21页
   ·研究目标和内容第21-23页
     ·研究目标第21页
     ·研究内容第21-23页
第二章 观测资料的前期处理及质量控制第23-33页
   ·观测点介绍第23-24页
   ·观测仪器第24-25页
   ·数据处理及质量控制第25-26页
   ·SURFATM-O_3模型第26-33页
第三章 麦田臭氧干沉降过程及影响因素分析第33-49页
   ·观测点气象条件分析第33-35页
   ·麦田臭氧干沉降特征第35-41页
     ·麦田臭氧干沉降时间序列特征分析第36-37页
     ·麦田臭氧干沉降昼夜变化特征分析第37-39页
     ·不同天气条件下麦田臭氧干沉降特征分析第39-41页
   ·本研究结果与其他研究对比第41-42页
   ·麦田臭氧干沉降过程影响因素分析第42-44页
     ·昼间臭氧沉降冠层阻力影响因子第42-43页
     ·夜间臭氧沉降冠层阻力影响因子第43-44页
   ·讨论第44-46页
   ·本章小结第46-49页
第四章 麦田臭氧干沉降模型参数本地化第49-65页
   ·臭氧沉降阻力参数化第49-60页
     ·气孔沉降阻力参数修订第49-52页
     ·土壤沉降阻力参数修订第52-57页
     ·表面阻力模型参数修订第57-60页
   ·SURFATM-O_3模型修订值验证第60-62页
     ·实测气孔阻力与模拟气孔阻力对比分析第60-61页
     ·实测冠层阻力与模拟冠层阻力对比分析第61页
     ·实测臭氧沉降过程参数和模拟值对比分析第61-62页
   ·本章小结第62-65页
第五章 麦田臭氧沉降阻力贡献率及通道分配第65-75页
   ·臭氧沉降阻力贡献率分析第65-67页
     ·臭氧沉降阻力贡献率日变化分析第66-67页
   ·臭氧沉降通道比例分析第67-70页
     ·臭氧沉降通道比例日变化第68-69页
     ·臭氧沉降通道百分比变化趋势分析第69-70页
   ·观测期臭氧吸收通量第70-72页
   ·讨论第72-73页
   ·本章小结第73-75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5-81页
   ·主要研究结论第75-78页
     ·麦田臭氧干沉降特征第75页
     ·麦田臭氧干沉降过程影响因素第75-77页
     ·麦田臭氧干沉降模型参数本地修订第77-78页
     ·麦田臭氧沉降通道分配规律第78页
   ·本研究创新点第78页
   ·本研究不足与展望第78-81页
参考文献第81-91页
致谢第91-93页
作者简介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能源问题与环境发展战略研究
下一篇:南京地区大气气溶胶中含碳物质特征及同位素示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