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丹油田南部义正地区长6储层特征及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 ·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 第9-12页 |
| ·储层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油气成藏规律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2页 |
|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 ·完成工作量及主要成果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5-18页 |
| ·研究区地理位置 | 第15页 |
| ·研究区构造沉积背景 | 第15-18页 |
| 第三章 地层与构造特征 | 第18-27页 |
|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18-24页 |
| ·地层划分的思路和方法 | 第18页 |
| ·地层划分依据 | 第18-24页 |
| ·地层对比 | 第24页 |
| ·研究区构造特征 | 第24-27页 |
| 第四章 储层特征研究 | 第27-66页 |
|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27-30页 |
| ·岩石学类型 | 第27-28页 |
| ·储层碎屑组分特征 | 第28-29页 |
| ·砂岩结构特征 | 第29-30页 |
| ·储集空间类型及特征 | 第30-33页 |
| ·储集空间类型 | 第30页 |
| ·储集空间特征 | 第30-33页 |
| ·成岩作用特征 | 第33-47页 |
| ·成岩作用类型 | 第33-42页 |
| ·成岩作用阶段 | 第42-45页 |
| ·成岩演化序列 | 第45-47页 |
| ·孔隙结构特征 | 第47-51页 |
| ·孔隙结构参数特征 | 第47-49页 |
| ·毛细管压力曲线特征 | 第49-51页 |
| ·物性特征 | 第51-55页 |
| ·物性总体分布特征 | 第51-53页 |
| ·物性平面分布特征 | 第53-55页 |
| ·储层分类评价 | 第55-56页 |
| ·储层有效厚度下限确定 | 第56-63页 |
| ·岩性下限 | 第56-57页 |
| ·含油性下限 | 第57-58页 |
| ·物性下限 | 第58-61页 |
| ·油层有效厚度测井解释参数下限标准 | 第61-62页 |
| ·有效厚度具体划分及隔夹层扣除 | 第62-63页 |
| ·有效储层分布 | 第63-66页 |
| 第五章 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 第66-84页 |
| ·成藏地质条件分析 | 第66-75页 |
| ·烃源岩条件 | 第66-68页 |
| ·储集条件 | 第68-72页 |
| ·低幅鼻隆有利于油气聚集 | 第72页 |
| ·生储盖组合配置良好 | 第72-75页 |
| ·油藏控制因素及油气藏类型 | 第75-80页 |
| ·油藏控制因素 | 第75-78页 |
| ·油气藏类型 | 第78-80页 |
| ·油气成藏模式 | 第80-81页 |
| ·长6含油有利区带 | 第81-84页 |
| 结论 | 第84-8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