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縮略语 | 第15-1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9-47页 |
第一节 泡沫病毒概况 | 第19-27页 |
·泡沫病毒的分类学地位 | 第20-21页 |
·泡沫病毒的生物学特征 | 第21-24页 |
·泡沫病毒的生活周期 | 第24-27页 |
第二节 泡沫病毒的转录调控因子Tas | 第27-34页 |
·泡沫病毒的基因表达调控 | 第27-29页 |
·泡沫病毒的转录调控因子Tas | 第29-34页 |
第三节 核定位信号介导的入核途径 | 第34-45页 |
·核定位信号概述 | 第34-35页 |
·核输入蛋白概述 | 第35-39页 |
·经典入核途径概述 | 第39-41页 |
·病毒及其蛋白的入核途径概述 | 第41-45页 |
第四节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45-47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47-78页 |
第一节 实验材料 | 第47-54页 |
·菌株 | 第47页 |
·细胞 | 第47-48页 |
·质粒 | 第48-52页 |
·抗生素 | 第52页 |
·主要试剂 | 第52-54页 |
·工具酶类 | 第52-53页 |
·抗体 | 第53页 |
·其他试剂 | 第53-54页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第54-78页 |
·基因工程 | 第54-60页 |
·引物设计、合成 | 第54-59页 |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 第59-60页 |
·DNA的酶切和连接 | 第60页 |
·E.coli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 | 第60页 |
·质粒DNA提取 | 第60页 |
·DNA测序 | 第60页 |
·原核蛋白表达与纯化 | 第60-62页 |
·可溶性生物活性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 第61-62页 |
·包涵体蛋白的表达和分离 | 第62页 |
·测定蛋白质浓度 | 第62页 |
·抗血清制备与效价检测 | 第62-64页 |
·抗体效价检测 | 第63页 |
·抗血清收集 | 第63-64页 |
·细胞相关实验 | 第64页 |
·细胞培养 | 第64页 |
·细胞转染 | 第64页 |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 | 第64-65页 |
·体内GST-Pulldown | 第65-66页 |
·萤火虫荧光素酶活性测定(luciferase assay) | 第66-67页 |
·免疫荧光分析(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 | 第67-68页 |
·相关试剂 | 第67-68页 |
·实验步骤 | 第68页 |
·凝胶阻滞实验(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 | 第68-71页 |
·试剂准备 | 第68-69页 |
·探针标记 | 第69-70页 |
·检测标记效率 | 第70页 |
·样品检测 | 第70-71页 |
·病毒制备与感染 | 第71-72页 |
·RNA干扰技术(RNA interference,RNAi) | 第72-73页 |
·构建RNAi质粒 | 第72页 |
·包装shRNA反转录病毒 | 第72页 |
·构建稳定表达shRNA的细胞系 | 第72-73页 |
·反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T-PCR) | 第73-75页 |
·体外入核实验(In vitro nuclear import assay) | 第75-77页 |
·相关试剂 | 第75-76页 |
·实验步骤 | 第76-77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77-78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78-112页 |
第一节 残基R~(199)H~(200)不涉及Bell的核定位 | 第78-86页 |
·建立核定位信号研究体系 | 第78-81页 |
·残基R~(199)H~(200)不涉及Bell的核定位 | 第81-86页 |
第二节 精细定位Bell核定位信号 | 第86-89页 |
·Bell核定位信号序列为~(215)PRQKRPR~(221) | 第86-88页 |
·Bell核定位信号为单分型 | 第88-89页 |
第三节 Bell借助KPNA1、KPNA6、KPNA7进入细胞核 | 第89-102页 |
·筛选与Bell相互作用的核输入蛋白 | 第90-92页 |
·筛选与Bell核定位信号相互作用的核输入蛋白 | 第92-94页 |
·Bell借助KPNA1、KPNA6、KPNA7进入细胞核 | 第94-96页 |
·Knockdown相关KPNAs对于Bell亚细胞定位的影响 | 第96-99页 |
·解析KPNA7与Bell相互作用结构域 | 第99-102页 |
第四节 Bell残基R~(199)H~(200)对于PFV正常复制至关重要 | 第102-112页 |
·残基R~(199)H~(200)为Bell直接结合启动子DNA所必需 | 第102-105页 |
·Bell突变体M199不能反式激活LTR和IP启动子 | 第102-103页 |
·残基R~(199)H~(200)对于Bell结合LTR和IP启动子非常重要 | 第103-105页 |
·Bell中残基R~(199)H~(200)突变将使PFV无法复制 | 第105-112页 |
·构建Bell氨基酸突变的PFV感染性克隆 | 第105-108页 |
·Bell中残基R~(199)H~(200)对PFV正常复制至关重要 | 第108-110页 |
·外源野生型Bell回补复制缺陷株PFV Bell M199 | 第110-112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112-117页 |
第一节 Bell核定位信号序列为~(215)PRQKRPR~(221) | 第112-114页 |
第二节 Bell借助KPNA1、KPNA6和KPNA7进入细胞核 | 第114-116页 |
第三节 残基R~(199)H~(200)为Bell直接结合启动子DNA所必需 | 第116-11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7-120页 |
第一节 结论 | 第117-118页 |
第二节 展望 | 第118-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37页 |
致谢 | 第137-139页 |
个人简历 | 第139-140页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