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引言 | 第10-20页 |
(一) 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二) 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2.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三)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 第12-18页 |
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 第12-15页 |
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 第15-18页 |
(四) 研究的方法、内容及目的 | 第18-20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2.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3. 研究目的 | 第19-20页 |
一、 我国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与现状 | 第20-24页 |
(一) 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考察 | 第20-21页 |
(二) 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 第21-24页 |
1. 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现状 | 第21-22页 |
2. 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现状 | 第22-24页 |
二、 我国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 | 第24-27页 |
(一) 是沿海滩涂资源规范化开发利用的现实需要 | 第24-25页 |
1.预防沿海滩涂资源环境损害的必要性 | 第24-25页 |
2. 充分发挥公众参与的有效性 | 第25页 |
(二) 是实现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有效途径 | 第25-27页 |
1. 是沿海滩涂资源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 第25-26页 |
2. 是沿海滩涂资源生态保护的现实需要 | 第26-27页 |
三、 我国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主要法律问题 | 第27-40页 |
(一) 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者责任缺失 | 第27-30页 |
1. 实施者环境法律责任意识淡薄 | 第27-28页 |
2. 实施者“钻漏洞”降低环保审批权限级别 | 第28-29页 |
3. 实施者“借力”环评机构通过环评审批 | 第29-30页 |
(二) 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批过程混乱 | 第30-34页 |
1. 审批环节实质审查不到位 | 第30-31页 |
2. 审批人员专业素养相对较低 | 第31-32页 |
3. “先批后审”的审批程序不科学 | 第32页 |
4. 审批行为受不当“政绩观”影响 | 第32-33页 |
5. 政府监管缺乏力度 | 第33-34页 |
(三)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编制不符合法律规范 | 第34-37页 |
1. 编制范围及有效性不高 | 第34页 |
2. 编制工作启动时间滞后 | 第34-35页 |
3. 参与环评过程的专家专职化不够 | 第35-36页 |
4. 可供选择方案的缺失 | 第36-37页 |
(四) 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公众参与的法律缺位 | 第37-40页 |
1. 公众参与主体性地位不明确 | 第37页 |
2. 未规定听取公众意见的具体程序 | 第37-38页 |
3. 对公众意见的法律效力规定不足 | 第38页 |
4. 公众参与的救济措施不完善 | 第38-40页 |
四、 国外海洋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环境影响评价的经验借鉴 | 第40-46页 |
(一) 以“制作”和“公示”为主线的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 | 第40-41页 |
(二) 注重实体审查和程序审查相结合的司法审查制度 | 第41-43页 |
(三) 以“可供选择方案机制”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核心内容 | 第43-44页 |
(四) 公众参与机制的有效落实 | 第44-46页 |
五、 我国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中规范适用环境影响评价的对策 | 第46-58页 |
(一) 明确环境影响评价实施者的责任承担 | 第46-49页 |
1. 加大对实施者的处罚力度 | 第46-47页 |
2. 规范环境影响评价实施者的申报级别 | 第47页 |
3. 定期审核受委托单位的权责运行情况 | 第47-49页 |
(二) 建立严格的沿海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制度 | 第49-52页 |
1. 建立实体审查和程序审查相结合的司法审查制度 | 第49-50页 |
2. 构建审批部门及工作人员的问责制度 | 第50页 |
3. 制定灵活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 第50-51页 |
4. 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执法监督 | 第51-52页 |
5. 发挥“三同时”制度的后监督管理 | 第52页 |
(三) 构建完善的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管理 | 第52-54页 |
1. 及时启动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程序 | 第52-53页 |
2. 尽快修订现行环评技术导则 | 第53页 |
3. 规定参与审批的环评专家的确定方式 | 第53-54页 |
4. 将“可供选择方案措施”纳入到报告书的编制范围 | 第54页 |
(四) 建立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 | 第54-58页 |
1. 明确公众参与主体的产生方式 | 第54-55页 |
2. 实施全过程的公众参与 | 第55-56页 |
3. 加强公众参与的有效性 | 第56页 |
4. 构建公众参与的保障机制 | 第56-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个人简介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