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绪论 | 第11-33页 |
| ·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23页 |
| ·关于道德人格的相关研究 | 第14-18页 |
| ·关于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相关研究 | 第18-20页 |
| ·关于大学生志愿者的相关研究 | 第20-23页 |
| ·概念厘定及有关理论前提 | 第23-29页 |
| ·志愿者及大学生志愿者的界定 | 第23-26页 |
| ·道德人格的界定 | 第26-29页 |
| ·研究过程的设计 | 第29-33页 |
| ·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29-30页 |
| ·研究对象的确定 | 第30-31页 |
| ·研究资料的获取与处理 | 第31-32页 |
| ·对本研究的反思 | 第32-33页 |
| 2 大学生志愿者道德人格特质的调查分析及讨论 | 第33-48页 |
| ·“大学生志愿者道德人格特质问卷”设计说明及施测 | 第33-34页 |
| ·大学生志愿者道德人格特质的特点讨论 | 第34-48页 |
| ·大学生志愿者道德人格特质的总体特点 | 第34-41页 |
| ·大学生志愿者道德人格特质的具体特点 | 第41-48页 |
| 3 大学生志愿者道德人格特质形成的影响因素思考 | 第48-67页 |
| ·宏观环境提供外在价值引导 | 第48-56页 |
| ·文化传统 | 第48-51页 |
| ·道德榜样 | 第51-53页 |
| ·市场经济体制 | 第53-56页 |
| ·微观环境促进道德自我的内在建构 | 第56-67页 |
| ·家庭背景 | 第56-59页 |
| ·人际关系 | 第59-61页 |
| ·学校教育 | 第61-63页 |
| ·社会化过程中的道德学习 | 第63-67页 |
| 4 大学生志愿者道德人格特质的优化与启示 | 第67-82页 |
| ·激发大学生志愿者道德学习的需要与动机 | 第67-70页 |
| ·注重大学生志愿者道德需要的个体差异性 | 第68-69页 |
| ·促进大学生志愿者道德情感的培养 | 第69-70页 |
| ·加强大学生志愿者道德理性能力的培养 | 第70-74页 |
| ·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的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能力 | 第71-72页 |
| ·强化大学生志愿者的道德意志自律能力 | 第72-73页 |
| ·培养大学生志愿者自我道德评价能力 | 第73-74页 |
| ·构建道德榜样影响的多元模式 | 第74-77页 |
| ·合理区分道德榜样,树立大学生志愿者喜闻乐见的榜样 | 第74-75页 |
| ·完善大学生志愿者价值导向的联动机制,形成影响合力 | 第75-76页 |
| ·创新激励机制,挖掘大学生志愿者群体优秀的道德榜样 | 第76-77页 |
| ·优化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大学生志愿者道德人格的发展 | 第77-82页 |
| ·深化大学生志愿者的道德自我意识 | 第78-79页 |
| ·坚定大学生志愿者的道德信念 | 第79-80页 |
| ·凝化大学生志愿者的道德行为习惯 | 第80-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9页 |
| 附录一 大学生道德人格特质调查问卷 | 第89-94页 |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