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艾思奇生平基本情况介绍 | 第11页 |
·相关《大众哲学》情况介绍 | 第11-14页 |
·《大众哲学》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大众哲学》和相关艾思奇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7-20页 |
·小结 | 第20-21页 |
第2章 《大众哲学》诞生的缘由 | 第21-35页 |
·《大众哲学》诞生的历史根源 | 第21-25页 |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与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 | 第21-23页 |
·三十年代的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 第23-25页 |
·唯物辩证法论战促进《大众哲学》的诞生 | 第25-35页 |
·唯物辩证法的兴起为《大众哲学》的创作提供理论基础 | 第25-28页 |
·唯物辩证法论战前期:为批判张东荪等反动哲学,《大众哲学》应运而生 | 第28-32页 |
·艾思奇的早期思想与活动为《大众哲学》诞生提供主观条件 | 第32-35页 |
第3章 《大众哲学》在三十年代的发展与完善 | 第35-47页 |
·《大众哲学》在唯物辩证法论战中得到完善 | 第35-42页 |
·艾思奇参与唯物辩证法论战的批判观 | 第35-36页 |
·艾思奇与叶青的交锋促进《大众哲学》的完善 | 第36-38页 |
·其他学者的分析和质疑推动《大众哲学》的前进 | 第38-42页 |
·艾思奇的思想在30年代中后期的发展促进《大众哲学》的完善 | 第42-47页 |
第4章 《大众哲学》的特点 | 第47-58页 |
·《大众哲学》受论战影响而带有通俗化特色 | 第47-49页 |
·《大众哲学》受论战影响而形成独特体系 | 第49-51页 |
·《大众哲学》中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 第51-55页 |
·《大众哲学》带有苏联哲学的特点 | 第55-58页 |
第5章 《大众哲学》对当今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借鉴意义 | 第58-61页 |
·学习《大众哲学》的通俗化特色 | 第58-59页 |
·学习艾思奇的精神 | 第59-61页 |
结语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