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市级耕地地力评价研究--以阜阳市为例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 ·耕地地力评价意义 | 第10页 |
| ·耕地地力评价的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第二章 引言 | 第13-15页 |
| ·阜阳市耕地地力评价研究意义 | 第13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 ·阜阳市耕地地力评价技术流程研究 | 第13页 |
| ·数据库建设 | 第13-14页 |
| ·阜阳市土壤肥力特点 | 第14页 |
| ·阜阳市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研究 | 第14页 |
| ·阜阳市耕地地力等级划分 | 第14-15页 |
| 第三章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5-23页 |
| ·阜阳市的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 第15页 |
| ·阜阳市的自然条件 | 第15-17页 |
| ·耕地资源概况 | 第15-16页 |
| ·地形地貌 | 第16页 |
| ·气候条件 | 第16页 |
| ·水资源状况 | 第16-17页 |
| ·阜阳市农业生产概况 | 第17-18页 |
| ·农村社会总产值和人均产值 | 第17页 |
| ·农业基础设施 | 第17-18页 |
| ·农业发展历史 | 第18页 |
| ·农业生产现状 | 第18页 |
| ·阜阳市土壤资源概况 | 第18-23页 |
| ·成土母质 | 第18-19页 |
| ·土壤分布 | 第19-23页 |
| 第四章 研究材料、方法与技术流程 | 第23-32页 |
| ·资料收集 | 第23页 |
| ·计算机硬件及软件 | 第23页 |
| ·土壤样品化验方法及质量控制 | 第23-24页 |
| ·采样点及农户情况调查 | 第23页 |
| ·土样采集 | 第23-24页 |
| ·样品分析与质量控制 | 第24页 |
| ·数据处理及方法 | 第24-28页 |
| ·属性数据库的建立 | 第24-25页 |
| ·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 第25页 |
| ·土壤养分插值方法 | 第25-28页 |
| ·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特尔菲法 | 第28-29页 |
| ·单因素权重计算方法——层次分析法 | 第29页 |
| ·评价指标评语建立方法——模糊评价法、隶属函数法 | 第29-30页 |
| ·计算耕地生产性能综合指数——加法模型 | 第30页 |
| ·耕地地力等级划分方法——累积频率曲线法 | 第30页 |
| ·耕地地力评价技术流程 | 第30-32页 |
| 第五章 耕地土壤养分分布特征 | 第32-47页 |
| ·土壤有机质及大量元素 | 第32-40页 |
| ·土壤有机质 | 第32-34页 |
| ·土壤全氮 | 第34-36页 |
| ·土壤有效磷 | 第36-38页 |
| ·土壤速效钾 | 第38-40页 |
| ·土壤微量元素 | 第40-47页 |
| ·土壤有效锌 | 第40-41页 |
| ·土壤水溶态硼 | 第41-43页 |
| ·土壤有效铁 | 第43-44页 |
| ·土壤有效锰 | 第44-47页 |
| 第六章 基于GIS的阜阳市耕地地力评价 | 第47-58页 |
| ·市级耕地地力评价原理 | 第47页 |
| ·市级耕地地力评价原则 | 第47-48页 |
| ·主导因素与综合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 第47页 |
| ·稳定性原则 | 第47页 |
| ·一致性原则 | 第47页 |
|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原则 | 第47-48页 |
| ·结合实际原则 | 第48页 |
| ·体现最新科技水平的原则 | 第48页 |
| ·阜阳市耕地地力评价的资料收集及处理 | 第48页 |
| ·阜阳市评价单元的确定 | 第48-49页 |
| ·评价单元赋值 | 第49-50页 |
|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50-58页 |
|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50页 |
|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0-53页 |
| ·评价因子隶属度的确定 | 第53-55页 |
| ·计算耕地地力综合指数 | 第55页 |
| ·划分阜阳市耕地地力等级 | 第55-56页 |
| ·评价结果质量控制 | 第56页 |
| ·成果图件输出 | 第56-58页 |
| 第七章 阜阳市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分析 | 第58-65页 |
| ·耕地地力数量及空间分布 | 第58-60页 |
| ·耕地地力等级面积统计 | 第58页 |
| ·不同地力等级耕地地域分布 | 第58-60页 |
| ·与已完成各县市区地力评价结果对比 | 第60-61页 |
| ·耕地地力等级分述 | 第61-65页 |
| ·一等地属性分析及利用建议 | 第61页 |
| ·二等地属性分析及利用建议 | 第61-62页 |
| ·三等地属性分析及利用建议 | 第62-63页 |
| ·四等地及五等地属性分析及利用建议 | 第63-65页 |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5-68页 |
| ·主要结论 | 第65-66页 |
| ·讨论 | 第66-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作者简介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