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前言 | 第9-11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1-20页 |
1 古代医家对肝脾相关理论的认识和研究 | 第11-19页 |
·《内经》之肝脾论 | 第11-14页 |
·《难经》之肝脾论 | 第14-15页 |
·后世医家之肝脾论 | 第15-19页 |
2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第二部分 谢晶日教授学术经验 | 第20-40页 |
1 谢晶日教授“肝脾论”学术经验的形成 | 第20-21页 |
2 立足五脏,首重肝脾 | 第21-22页 |
3 肝脾荣损相关为人体之机要 | 第22-27页 |
·肝脾者,相助为理 | 第22-25页 |
·肝脾者,相及为病 | 第25-26页 |
·肝脾者,心身制宜 | 第26-27页 |
4 肝脾同治以调脏腑和阴阳 | 第27-40页 |
·重视“胃气”、“肝气”、“胆气” | 第27-32页 |
·人体以“通”为用 | 第32-33页 |
·肝脾气机以复其升降为要 | 第33-35页 |
·肝脾不和常兼“湿邪” | 第35-36页 |
·心身同治 | 第36-38页 |
·肝脾同调之经方、时方、验方,从权而立 | 第38-40页 |
第三部分 “肝脾论”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中的应用 | 第40-46页 |
1 资料与方法 | 第40-42页 |
·一般资料 | 第40页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40-41页 |
·中医诊断标准 | 第41页 |
·纳入标准 | 第41页 |
·排除标准 | 第41-42页 |
·研究方法 | 第42页 |
2 结果 | 第42-46页 |
·用药频次统计结果 | 第42-43页 |
·药物功效统计结果 | 第43-44页 |
·药物药性统计结果 | 第44页 |
·药物归经统计结果 | 第44-46页 |
讨论 | 第46-51页 |
1 谢晶日教授“肝脾论”学术经验的创新及特色 | 第46-47页 |
2 谢晶日教授运用“肝脾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优势探讨 | 第47-49页 |
3 对谢晶日教授“肝脾论”学术经验学习和研究的思考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