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引言 | 第8-10页 |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第10-17页 |
| 1 临床资料 | 第10-12页 |
| ·病例来源 | 第10页 |
| ·诊断标准 | 第10-11页 |
| ·研究病例选择标准 | 第11-12页 |
| 2 治疗方法 | 第12-14页 |
| ·试验设计 | 第12-13页 |
| ·施加因素 | 第13页 |
| ·随机方法 | 第13页 |
| ·治疗方案 | 第13-14页 |
| 3 观察内容及方法 | 第14页 |
| ·安全性观察项目及方法 | 第14页 |
| ·疗效性观察 | 第14页 |
| 4 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定标准 | 第14-15页 |
|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第15页 |
| ·中医证候疗效标准 | 第15页 |
| ·安全性评价 | 第15页 |
| 5. 数据处理及统计 | 第15-17页 |
| ·统计分析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 第15-16页 |
| ·统计原则 | 第16-17页 |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第17-30页 |
| 1 治疗前两组可比性分析 | 第17-22页 |
| ·两组性别 | 第17页 |
| ·两组年龄 | 第17-18页 |
| ·两组职业构成分析 | 第18页 |
| ·两组治疗前病程分析 | 第18页 |
| ·两组治疗前基础疾病比较 | 第18-19页 |
| ·两组治疗前TCD各项指标比较 | 第19-20页 |
| ·两组治疗前血液流变学的比较 | 第20-21页 |
| ·两组治疗前血脂的比较 | 第21页 |
| ·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 第21-22页 |
| 2 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 | 第22-29页 |
| ·治疗后两组中医疗效的比较 | 第22页 |
| ·治疗前后中医症候总积分比较 | 第22-23页 |
| ·治疗前后两组TCD的比较 | 第23-26页 |
| ·治疗前后两组血流变学的比较 | 第26-27页 |
| ·治疗前后两组血脂的比较 | 第27-29页 |
| 3 安全性分析 | 第29-30页 |
| ·治疗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分析 | 第29页 |
| ·治疗组与对照组实验室检查分析 | 第29-30页 |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30-38页 |
| 1 祖国医学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认识 | 第30-31页 |
| 2 西医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认识 | 第31-32页 |
| 3 导师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认识及肾脑复元汤方分析 | 第32-36页 |
| ·导师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认识 | 第33页 |
| ·肾脑复元汤意义及配伍特点 | 第33-36页 |
| 4 肾脑复元汤的疗效分析 | 第36-37页 |
| ·两组总疗效分析 | 第36页 |
| ·对中医临床证候疗效的分析 | 第36页 |
| ·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 第36-37页 |
| ·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第37页 |
| ·对血脂的影响 | 第37页 |
| 5.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37-38页 |
| 结论 | 第38-39页 |
| 致谢 | 第39-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 贤脑复元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贤虚血疲证弦晕临床观察表 | 第43-47页 |
| 附录 综述 | 第47-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