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 ·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 | 第10-12页 |
| ·金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12-14页 |
| ·物理法 | 第12-13页 |
| ·化学法 | 第13-14页 |
| ·核壳纳米结构粒子的制备方法 | 第14-18页 |
| ·机械化学法 | 第15-16页 |
| ·化学气相沉积法 | 第16页 |
| ·溶胶一凝胶法 | 第16-17页 |
| ·共沉积法 | 第17页 |
| ·化学镀法 | 第17-18页 |
| ·乳液聚合法 | 第18页 |
| ·层层自组装法 | 第18页 |
| ·本文发展的由纳米颗粒外向里侵蚀法制备核壳结构 | 第18页 |
| ·金纳米粒子的自组装方式 | 第18-20页 |
| ·硬模板法 | 第19页 |
| ·软模板法 | 第19-20页 |
| ·表面张力和毛细管力诱导的自组装 | 第20页 |
| ·论文选题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一种核壳型金纳米粒子的可控制备及用于银离子的高灵敏度检测 | 第22-40页 |
| ·引言 | 第22-23页 |
| ·实验部分 | 第23-27页 |
| ·试剂 | 第23页 |
| ·仪器 | 第23-24页 |
| ·实验过程 | 第24-27页 |
| ·仪器表征 | 第2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7-38页 |
| ·核壳型金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27-32页 |
| ·不同尺寸的核壳金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32-35页 |
| ·基于金纳米粒子核壳结构检测Ag+ | 第35-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 第三章 一种新型核壳金纳米棒对 DNA 的检测 | 第40-48页 |
| ·引言 | 第40-41页 |
| ·实验部分 | 第41-43页 |
| ·试剂 | 第41页 |
| ·仪器 | 第41页 |
| ·实验过程 | 第41-42页 |
| ·仪器表征 | 第42-4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3-47页 |
| ·核壳金纳米棒的制备 | 第43-44页 |
| ·优化金纳米棒和DNA 相互作用的条件 | 第44-45页 |
| ·基于核壳金纳米棒光谱吸收对DNA 的检测 | 第45-46页 |
| ·基于核壳金纳米棒光散射吸收对DNA 的检测 | 第46-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四章 一种金纳米棒的新型自组装方式及构建高灵敏度检测汞离子的方法 | 第48-62页 |
| ·引言 | 第48页 |
| ·实验部分 | 第48-52页 |
| ·试剂 | 第48-49页 |
| ·仪器 | 第49页 |
| ·实验过程 | 第49-52页 |
| ·仪器表征 | 第5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2-61页 |
| ·金纳米棒自组装方式的形成 | 第52-54页 |
| ·自组装金纳米棒的条件优化 | 第54-56页 |
| ·基于自组装金纳米棒检测Hg~(2+)的浓度 | 第56-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第五章 总结 | 第62-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 致谢 | 第68-70页 |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论文和申请的发明专利)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