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聪艺术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19页 |
1. 周思聪艺术形成的背景及早期创作 | 第19-49页 |
·二十世纪的社会变革与新文化思潮 | 第19-32页 |
·二十世纪中国画的革新之路 | 第23-29页 |
·“徐蒋体系”的建立与周思聪艺术的产生背景 | 第29-32页 |
·青少年时代踏上艺途 | 第32-41页 |
·青少年时期的艺术梦 | 第32-34页 |
·恩师难忘——李可染、蒋兆和、叶浅予 | 第34-38页 |
·凯绥·珂勒惠支艺术的影响 | 第38-39页 |
·丸木位里、赤松俊子夫妇《原爆图》的影响 | 第39-41页 |
·早期艺术创作(1963——1979) | 第41-49页 |
·颂扬:新时代的嘹亮号角 | 第43-45页 |
·反思: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患 | 第45-49页 |
2.《矿工图》——周思聪艺术成熟时期的探索 | 第49-68页 |
·《矿工图》的艺术语言 | 第49-56页 |
·《矿工图》创作的时代背景 | 第49-53页 |
·《矿工图》的双面性:现实主义与表现性 | 第53-56页 |
·《矿工图》的精神意蕴 | 第56-60页 |
·苦难的艺术催发的生命力感 | 第56-59页 |
·悲剧艺术升华的崇高感 | 第59-60页 |
·《矿工图》与中国画的创新 | 第60-66页 |
·小结 | 第66-68页 |
3.《彝女小品》——周思聪艺术的表现主义时期 | 第68-80页 |
·《彝女小品》的创作历程 | 第68-73页 |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解析 | 第70-72页 |
·《彝女小品》创作的心理折射 | 第72-73页 |
·《彝女小品》的精神内涵 | 第73-76页 |
·自我回归——真实生命体验的重视 | 第73-74页 |
·虚中空灵——传统写意精神的转向 | 第74-76页 |
·探索与突破:中西绘画语言的碰撞 | 第76-80页 |
·“85 新潮”影响下的人体写生 | 第76-78页 |
·《广岛风景》表现形式新探索 | 第78-80页 |
4 “墨荷”系列——周思聪艺术的写意自在时期 | 第80-90页 |
·“墨荷”系列的诞生 | 第80-85页 |
·病榻上的艺术家 | 第80-81页 |
·荷花世界的诗意寄托 | 第81-83页 |
·山水小景系列 | 第83-85页 |
·写意自在时期精神意境 | 第85-90页 |
·荷花意象世界——传统写意精神的彻底回归 | 第85-87页 |
·审美的心灵之维——意中有境 | 第87-90页 |
5 周思聪艺术对当代中国画创作的启示 | 第90-97页 |
·文人画——中国画的生活面相与活力之源 | 第90-94页 |
·二十世纪文人画何以衰弱 | 第90-92页 |
·周思聪艺术与文人画的关系 | 第92-94页 |
·周思聪艺术的生命精神 | 第94-95页 |
·在画面语言中的体现 | 第94-95页 |
·写实、传神到妙悟 | 第95页 |
·写意的升华式回归:来自周思聪艺术生命的启示 | 第95-97页 |
附件 | 第97-119页 |
参考文献目录 | 第119-137页 |
致谢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