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9-11页 |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研究思路及框架 | 第13-14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理论综述 | 第15-26页 |
·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综述 | 第15-20页 |
·循环经济的概念综述 | 第15-16页 |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国内外综述 | 第16-18页 |
·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 | 第18-19页 |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第19-20页 |
·工业生态系统理论综述 | 第20-24页 |
·工业生态系统概念综述 | 第20-21页 |
·工业生态系统管理模式综述 | 第21-22页 |
·工业生态系统管理控制综述 | 第22-23页 |
·工业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 | 第23-24页 |
·工业生态系统与循环经济发展的关系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各省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测度 | 第26-44页 |
·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的研究 | 第26-28页 |
·关于循环经济评价指标的文献综述 | 第26-27页 |
·评价指标体系文献综述分析小结 | 第27-28页 |
·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 第28-30页 |
·指标筛选原则 | 第28-29页 |
·指标确立 | 第29-30页 |
·评价方法的选取 | 第30-31页 |
·因子分析的理论研究 | 第31-34页 |
·因子分析的目的 | 第31页 |
·因子分析的特点 | 第31-32页 |
·因子分析的步骤以及其数学理论依据 | 第32-34页 |
·DEA理论研究 | 第34-35页 |
·数据分析 | 第35-43页 |
·数据收集 | 第36页 |
·因子分析 | 第36-41页 |
·因子分析总结以及政策性建议 | 第41页 |
·DEA效率评价 | 第41-43页 |
·总结以及政策性建议 | 第43-44页 |
第四章 陕西省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与工业生态园区发展现状研究 | 第44-52页 |
·陕西省工业生态园发展状况 | 第44页 |
·陕西省循环经济和工业生态园发展水平 | 第44-48页 |
·陕西省循环经济和工业园区总体发展水平 | 第44-45页 |
·效益发展状况 | 第45页 |
·知识创新与技术进步发展水平 | 第45-46页 |
·公共设施与服务水平发展水平 | 第46页 |
·安全生产与可持续发展水平 | 第46-47页 |
·园区共建合作与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 第47-48页 |
·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48-52页 |
·循环经济和工业生态园区的发展意识薄弱 | 第48页 |
·管理模式太单一 | 第48-49页 |
·科学技术创新不够 | 第49页 |
·缺乏与市场对接的能力 | 第49页 |
·工业生态系统政策与激励制度不够完善 | 第49-50页 |
·工业园区信息化建设不完备 | 第50页 |
·工业园区缺乏科学规划 | 第50-51页 |
·工业园区土地利用率不高 | 第51-52页 |
第五章 陕西省循环经济和工业生态园区发展策略 | 第52-58页 |
·发展目标 | 第52页 |
·发展策略 | 第52-54页 |
·合理定位县域工业产业园区 | 第52-53页 |
·大力推动县域工业园区招商引资能力 | 第53页 |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 第53页 |
·加强对县域工业园区的管理组织工作 | 第53-54页 |
·陕西省工业生态园区发展管理方法和措施 | 第54-58页 |
·加大对“工业生态园区”建立以及“循环型社会”发展的宣传教育 | 第54页 |
·建立多元化管理模式 | 第54-55页 |
·提高科学技术的研发力量 | 第55页 |
·提高工业生态系统园区与市场对接的能力 | 第55页 |
·大力扶持工业生态园区体系的发展 | 第55-56页 |
·构建完善的工业生态系统信息共享平台 | 第56页 |
·科学规划工业生态系统园区 | 第56-57页 |
·努力提高工业园区土地利用率 | 第57-58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研究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