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东气田西山窑组西三气藏精细描述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7-12页 |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7-8页 |
·国内外气藏精细描述研究现状 | 第8-9页 |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第9-11页 |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1-12页 |
第二章 区地质概况 | 第12-16页 |
·区域构造特征 | 第12页 |
·沉积地层特征 | 第12-13页 |
·构造演化 | 第13-14页 |
·丘东气田西山窑组气藏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第三章 丘东西三气藏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16-24页 |
·短期基准面旋回的确定 | 第17-19页 |
·三种地层边界 | 第17-18页 |
·三种沉积旋回 | 第18-19页 |
·中、长期基准面旋回的确定 | 第19-21页 |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划分的结果 | 第21-24页 |
·小层对比划分结果 | 第21-23页 |
·本次小层划分的与以往的区别 | 第23-24页 |
第四章 储层沉积微相研究 | 第24-37页 |
·沉积相标志 | 第24-27页 |
·沉积相划分方法 | 第24-25页 |
·沉积相标志 | 第25-26页 |
·根据相标志编制沉积微相分布图的方法 | 第26-27页 |
·沉积微相划分 | 第27-31页 |
·沉积微相的划分方案 | 第27页 |
·测井相类型的电性特征 | 第27页 |
·主要微相带测井相类型 | 第27-28页 |
·微相带特征 | 第28-29页 |
·单井沉积微相划分 | 第29-31页 |
·沉积微相的纵横向分布特征 | 第31-35页 |
·对比原则和依据 | 第31页 |
·纵横相的沉积模式 | 第31-32页 |
·连井剖面解释 | 第32-35页 |
·砂体沉积相展布 | 第35-37页 |
第五章 丘东气藏储层特征及“四性关系”研究 | 第37-52页 |
·储层岩性、物性特征 | 第37-39页 |
·岩石学特征 | 第37-38页 |
·储层物性特征 | 第38-39页 |
·丘东气藏西三段储层砂体物性分布特征 | 第39-40页 |
·丘东气藏储层砂体非均质性及评价 | 第40-43页 |
·丘东气藏储层平面非均质性特征 | 第40页 |
·丘东气藏储层垂向非均质性特征 | 第40-43页 |
·储层测井解释物性参数的确定 | 第43-49页 |
·资料整理 | 第44-45页 |
·含水饱和度确定 | 第45-46页 |
·孔隙度确定 | 第46-48页 |
·渗透率的确定 | 第48-49页 |
·气层判别标准 | 第49-52页 |
·定性解释方法 | 第49-50页 |
·测井解释方法 | 第50-51页 |
·有效层的判别标准 | 第51-52页 |
第六章 丘东气藏地质模型的建立 | 第52-62页 |
·三维地质模型概述 | 第52-53页 |
·三维地质模型建立的基础 | 第53-55页 |
·所需地质基础 | 第54-55页 |
·所需要的数据基础 | 第55页 |
·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 | 第55-60页 |
·单井模型的建立 | 第55-56页 |
·地层层面的形成 | 第56-57页 |
·地质体的离散化 | 第57页 |
·属性数据体的建立 | 第57页 |
·三维图形显示 | 第57-60页 |
·三维地质建模应用效果分析及意义 | 第60-62页 |
·效果分析 | 第60-61页 |
·三维地质模型建立的意义 | 第61-62页 |
结论和认识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第67-68页 |
详细摘要 | 第68-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