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9-19页 |
| 1 中医对鼻的认识 | 第9-11页 |
| ·历史背景 | 第9-10页 |
| ·鼻与五脏六腑的关系 | 第10-11页 |
| 2 西医对鼻的认识 | 第11-13页 |
| ·鼻部解剖结构 | 第11-13页 |
| ·鼻的生理功能 | 第13页 |
| 3 鼻腔五度辨证学说 | 第13-16页 |
| ·鼻腔局部辨证的理论基础——脏窍相关学说 | 第13页 |
| ·鼻腔局部辨证理论——鼻腔“五度辨证”学说 | 第13-16页 |
| 4 中医体质学说 | 第16-17页 |
| ·中医体质的概念及分型 | 第16页 |
| ·中医体质与鼻的关系 | 第16-17页 |
| 5 现代生物传热学技术 | 第17-19页 |
| ·历史背景 | 第17页 |
| ·现代生物传热学测量技术 | 第17-18页 |
| ·现代生物传热学技术的临床科研应用及其在鼻腔局部辨证规律研究的应用价值 | 第18-19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试验研究 | 第19-63页 |
| 1 临床资料与观察标准 | 第19-21页 |
| ·观察对象 | 第19页 |
| ·观察标准 | 第19页 |
| ·纳入标准 | 第19-20页 |
| ·排除标准 | 第20页 |
| ·受试者的剔除、脱落与处理 | 第20-21页 |
| ·观察的终止 | 第21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 ·观察方法 | 第21页 |
| ·观察设计 | 第21-22页 |
| ·样本含量估计 | 第22页 |
| ·仪器设备 | 第22页 |
| ·观察指标 | 第22-24页 |
| ·技术路线示意图 | 第24页 |
| ·统计分析 | 第24页 |
| 3 质量控制 | 第24-26页 |
| ·观察病例的选择 | 第24-25页 |
| ·调查员的操作规范 | 第25页 |
| ·无效调查表的确定 | 第25页 |
| ·知情同意 | 第25页 |
| ·数据的整理与管理 | 第25-26页 |
| 4 研究结果 | 第26-53页 |
| ·基本资料统计分析 | 第26页 |
| ·一般健康情况与性别分布特点 | 第26-27页 |
| ·中医体质分布情况 | 第27-29页 |
| ·鼻(左侧)局部温度分布特点 | 第29-40页 |
| ·鼻部温度分布特点与鼻腔局部辨证规律的相关性 | 第40-53页 |
| 5 讨论 | 第53-61页 |
| ·一般情况 | 第53页 |
| ·鼻(左侧)局部温度分布特点 | 第53-54页 |
| ·左鼻局部温度分布特点与鼻腔局部辨证规律的相关性分析 | 第54-61页 |
| 6 结论 | 第61-62页 |
| 7 问题与展望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 综述 | 第66-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附件一 | 第73-74页 |
| 附件二 | 第74-79页 |
| 附件三 | 第79-80页 |
| 附件四 | 第80-81页 |
| 附件五 | 第81-82页 |
| 附件六 | 第82-83页 |